透視篇

  • 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巴黎奧運開幕式(柏雨成)2024.08.03

    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巴黎奧運開幕式(柏雨成)2024.08.0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03 柏雨成 幾天前,我在結束幾天緊湊會議返家補覺醒來,發現社交媒體已被巴黎奧運開幕式刷屏。於是趕緊補看錄播。 不愧是巴黎,整個開幕式從頭到尾都充斥著大膽和前衛。當摟著同性、異性、甚至多個伴侶的異教諸神們,坐上一長條(晚)餐桌時,我很能理解,為什麼這樣的演出會引起爭議。然而,我的感受卻又跟很多評論者不一樣。 一言以蔽之,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 在做價值判斷之前 在做價值判斷之前,我們首先應當試圖理解對方價值的來源。即便像筆者這樣的法國文化門外漢,也能感知到,法國藝術和文化中,對自由的絕對追求,以及其背後隱藏的、一種對一切約定俗成的“宏大敘事”和既定規則的反叛精神。這種精神想必由來已久。 宗教改革爆發後,在歐洲各國掀起的大大小小的宗教戰爭中,法國的宗教戰爭尤其慘烈。 從1562到1598年間,強大的天主教會,覬覦王位的貴族,和叛亂熱情高漲的新教徒,共同導致法國連續30多年不間斷的血腥宗教戰爭。1572年,一日之內將近3000名新教徒和近萬人被殺的聖巴托羅買日大屠殺,只是其中的一例。而最終,為法國帶來了一絲宗教寬容的亨利四世,也是通過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間投機取巧地來回橫跳三次之多,才為自己爭取到了必需的政治資本得以稱王。(註1) 對當時不少法國民眾來說,宗教有時候的確更像權力佈局的棋子和暴力的遮羞布,而不是上帝恩典的體現。 《聖巴托洛繆日大屠殺》(Le 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弗朗索瓦·杜波依斯(François Dubois, 1790–1871)的作品。現存於瑞士洛桑的州立美術博物館(Musée cantonal des Beaux-Arts)。 經過這些事件,法國在16世紀就已經出現深刻反思宗教暴力,鼓吹政治世俗化的思想文獻。隨後的一個世紀裡,巴黎的教士階層普遍跟越發集權的皇室走得很近,並在法國大革命中為此付出了代價。 之後,法國還經歷了拿破崙軍事獨裁,二戰期間由倒戈社會精英為核心組建的維希政權,等等。1968年,學生運動等一系列社會運動,進一步催生了法國對一切傳統權威,包括宗教權威深刻的不信任。 所以,到了巴黎奧運會,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無神論的國家反對宗教,或者一個性氾濫的國家反對傳統婚姻觀,而是一個骨髓裡刻入了後現代基因的文化,平等地反對著一切宏大敘事和傳統權威。 事實上,法國法律在這一點上,的確做的很到位。它不僅禁止基督徒在官方場合佩戴十字架等宗教物件,也禁止穆斯林在官方場合戴面紗或罩袍。這一點上,基督徒實在不能說有什麼“尤其”被冒犯的資本。畢竟,這個開幕式還有抱著被砍下來的頭唱歌的瑪麗皇后——這已經是法國在調侃自己歷史上,最徹底地左右了民族走向的歷史事件之一了。 同理,一群五顏六色的變裝女王們,不符合傳統基督教審美自然不假,但俄羅斯,沙特,和伊朗代表團看了,也不見得會好受更多。 藝術解讀者的自由 當然有人會說,他們調侃了最後的晚餐,基督徒因此應當感到被冒犯。這一點上我倒有不同的感受。 本著藝術創作和解讀自由的原則,我覺得觀眾認為,這一齣諸神盛宴,或是在模仿/惡搞《最後的晚餐》,或並不是在模仿《最後的晚餐》,都是觀眾作為一個藝術解讀者的自由。我本人因為有社交媒體海量刷屏信息導致先入為主的預設,看重播時,的確看出了對《最後的晚餐》的模仿和惡搞,但是我並不認為每個人都要像我一樣。 如果有的人,包括基督徒,並不認為這是在模仿或惡搞《最後的晚餐》,這也是他的自由。 什麼是冒犯? 不過,即便承認這一齣戲在模仿或惡搞《最後的晚餐》,我也並不認為就一定意味著我應當被冒犯。 我總覺得,冒犯是一個應用範圍比較狹窄的動詞。我可能被很多事情攪擾,或者不喜歡很多事情,但如果說我“被冒犯”,那似乎只能形容我所擁有的東西,沒有得到應有尊重。 比方說,有人詆毀一個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我得知的話估計會憤怒,但說我被冒犯,卻不準確。但他如果是詆毀我的話,那我就要被冒犯了,因為他攻擊的物件是我的人格。或者,有其他信仰者在公共場合發送宣教傳單,我雖然不信他們的宗教,但我也不會覺得被冒犯。但如果他們上我家來,未得到我的許可就進家傳教不停,那哪怕對方是基督徒宣教士,我大概也會感到很被冒犯。 所以,我一直覺得,說一個人被冒犯,需要預設這一冒犯的物件應當是他所擁有之物——他的家、他的時間、他的人格等。 《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探望臨終的達芬奇》(François Ier reçoit les derniers soupirs de Léonard de Vinci)。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繪於1818年。現存於巴黎市立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a… 阅读全文

  • 編程永生?——關於AI的迷思(諾言)2024.07.06

    編程永生?——關於AI的迷思(諾言)2024.07.06

    在人類思想、情感和靈性上,AI都可能帶來危機。如果AI常常替代人類思考,人類是否會失去自主判斷的能力?肌肉不活動會萎縮,我們的大腦是否也會因為過度依賴AI,而萎靡不振? 阅读全文

  • 負面情緒的雙面性——如果是來自上帝……(楊堅)2024.07.03

    負面情緒的雙面性——如果是來自上帝……(楊堅)2024.07.03

    帝在必要的時候,會用給人帶來憂愁的苦難,來救拔我們,以確保我們得到永恆生命。 阅读全文

  • 生物“共生”: 進化與智慧設計(潘柏滔)2024.06.26

    生物“共生”: 進化與智慧設計(潘柏滔)2024.06.26

    生物形成相互依賴關係的傾向,與純粹的新達爾文物競天擇的進化論衝突。 阅读全文

  • 心靈深處也有一個大自然——如何面對“負面情緒”(孫基立)2024.06.12

    心靈深處也有一個大自然——如何面對“負面情緒”(孫基立)2024.06.1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6.12 孫基立 最近幾年,疾病,戰亂,大國間的政治博弈,波及太多人。幾乎整個世界都陷入了一個非常不確定的氛圍,沮喪、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在人心中遊蕩。 我自己也曾生活在不健康的教會和工作環境中,這給我帶來許多迷茫和痛苦。現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我非常感謝上帝送來及時的幫助,讓我度過艱難的歲月。 療癒手段 那時給我最大安慰的是大自然。 就是在那段時間,我開始對園藝感興趣,在院子裡種了不少花草。我故意選擇那些生命力最旺盛的植物,看它們出土、長葉、開花、結果,就是一種自我療癒。我看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不因人類世界的紛擾而停止。 那些樹上奔跑的松鼠,從小花栗鼠般大小的體型,長成碩大的成年松鼠,飄逸的大尾巴在樹上飛動。看著它們長大,我覺得也分享了它們的童年、少年、青年時光。 它們在樹上爭搶食物的萌樣,讓我的注意力有了一個生動的轉移點。同時,從動物世界的衝突,我也會想到人類是否也和它們一樣,為一點點有限的食物彼此攻擊。 家務勞動也是一種療癒。家務事需要親自動手,可以將思緒和實際生活相聯繫,可以防止陷入空中樓閣的世界。 我記得在研究所寫論文很艱苦的時候,也有朋友建議我要從事一些手工勞作,這樣可以從抽象領域暫時解脫出來。因為思維有時無法找到通道,會讓人陷入空轉的狀態,讓人沮喪瘋狂。這也是長期從事腦力勞動者的一大隱患。我們時不時會聽說有些人做研究陷入“走火入魔”,就是這個危害的具體表現。 另外,寫作和閱讀也有益身心健康。寫作會幫助一個人整理思路,往往寫完也就找到瞭解決辦法。我的許多文章其實就是這樣寫出來的。通過寫作梳理思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基督徒不必“佛系” 另外,我瞭解到人的負面情緒需要誠實地承認面對。真正健康的教會不會要求信徒每時每刻都樂觀快樂,彷彿負面情緒是靈性不好,需要懺悔。 人有喜怒哀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當負面情緒開始越過它正常的比例,影響自己的生活時,要及時尋求幫助,而且要找對人——千萬別找那些喜歡八卦的親友,因為這樣不僅幫不上忙,還有可能變本加厲地增加自己的煩惱。 華人教會對於隱私的保護意識常常很淡薄,隨意分享會讓許多人任意消費別人的煩惱。 我處境艱難時,尋找的幫助者,是和我的生活環境不產生直接聯繫的幾個德高望重的屬靈長輩,而且我信任他們會為我保密。他們後來給出的意見都大同小異,這樣能讓我心中有了底:即使一個長輩的意見可能有偏頗,幾個彼此並不認識的長輩如果給出類似的意見,出錯的機率就大大降低。 我很慶幸自己當時誠實地面對了負面情緒,並且及時和人交流。我知道許多人選擇了隱忍不言,由於負擔過重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 我曾參加過一次心理健康講座,講員講述了用祈禱和讀經的方法疏解負面情緒。 第一步就是要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然後才能進入療癒的階段。療癒的方法包括讀經,思考耶穌對類似的問題會有什麼反應,在內心不斷重審上帝的愛和寬恕,直到自己真正體會到屬天的平安。 大家都發現,耶穌也有非常強烈的喜怒哀樂,所以基督徒也不必“佛系”。我們的喜怒哀樂本身的表達,就自帶療癒的成分。上帝接納我們真實地表達自己情緒,並願意提供及時的安慰和幫助,這樣的表達在上帝面前是永遠安全的。 另外,聖經歷史,或者整個人類歷史,也可以幫助我們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個人的不公正待遇。在舊約和新約的歷史中,很多人都經歷過疾病、家人的逝去或者至親的背叛欺騙,甚至自己也犯了很大的罪,比如大衛。但是他們相信上帝的公義憐憫和寬恕,請求上帝公義的彰顯,或者誠懇地悔改。即使環境讓人絕望,但是他們不覺得孤立無援。 不要掉進爛泥塘 我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決心不屈服,除了祈禱依靠上帝的幫助之外,我也尋求環境以外的援助,包括請立場中性的人幫助自己分析情況,找相關的機構申訴。 有時周圍的環境已經毒化,小環境內所有人都試圖勸說受害者感覺有誤,或者使用權威和人脈,利用教會講台來指桑罵槐,施展群眾暴力,冷暴力,甚至誹謗造謠去損害我們的個人名譽。這樣的時候,示弱屈服其實會更加助長這樣的不健康氣氛,選擇智慧地抗爭不但保護自己,也有效地阻止惡勢力的蔓延,這也是基督徒是對教會、社會應盡的一份責任。 不過這樣的過程有可能很艱苦,無論對身體還是心靈,都是一種考驗。 我的經驗是,需要有真心愛你、保護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的支持,同時諮詢專業人士的建議,確認自己的行為的確無可指摘,而且千萬不要在情緒激動時付諸行動,因為這樣很有可能自己的言行也出現瑕疵,被心懷惡意的對方抓住把柄,將我們扯入“雙方都有錯”的爛泥塘裡。 我思考過為什麼會有這個“爛泥塘”的存在? 一方面很多人缺乏客觀分析事物的系統訓練,以至於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欠缺,無法看清真相;另一方面有些人即使看得清真相,也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怯懦做法。人們更願意看到一種表面上的和諧,而不願意面對真正的問題,檢討改正,因為後一種選擇明顯要求更大精力的投入。 檢討錯誤也代表要查清事實,意味著會觸及一些權威人士“偶像地位”。一旦有錯的是“權威人士”,大部分人都會噤若寒蟬,不敢作聲,深怕引火焚身,甚至出於各種私利,逼迫受害者妥協,以保全領袖或者教會的面子。這樣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變形的偶像崇拜,因為他們將教會聲譽,或者某些個人的面子看得比真理更重要。 避免受持續的傷害 必須指出的是,這樣的情況不限於華人。在二戰的初期,敢於反抗納粹暴行的人也是少數。只有當災難已經蔓延到自己身上,才清醒過來。 德國信義宗牧師馬丁•尼莫拉(Friedrich Gustav Emil Martin Niemöller, 1892-1984。編註),於二戰結束後,寫了一首著名的懺悔詩《起初他們》,敘述德國的知識份子和牧師,怎樣屈服於納粹黨的勢力。 在他們的暴行初期,不斷清洗異己群體時,德國教會因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維,沒有及時發聲反抗,最後等到厄運降臨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天,而那時不再有人為他們發聲抗議。  我們也可能會經歷這樣的情況:被人霸淩傷害卻沒有人支持你;有些人出於私利甚至助紂為虐。這時孤獨有時會壓垮一個正常人的心智。 不少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屈服。但是我們必須記得一點,和諧不能以犧牲公義為代價,寬恕也不是被脅迫的結果。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是非,只有模模糊糊的“和諧”社會中,任何人的尊嚴和基本權利,都將無法得到保障。這不是上帝所喜悅的社會環境。耶穌在祂的時代,也沒有容忍這樣的社會氛圍。 如果經歷這樣的情況,而且孤立無援,保護自己的一個有效的做法,就是至少暫時脫離這種有毒的環境,不讓自己受持續的傷害,而且選擇言說、發聲,而不是沉默;以祈禱、諮詢、向真正關愛自己的人傾訴,來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時用運動、藝術活動(繪畫、編織、插花……)、親近大自然等,為自己打開更廣闊的空間。讓自己看到,這些煩惱是萬千世界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永遠的依靠和盼望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美和愛的存在;上帝也一直在那裡看著我們,保護我們。 我自己就曾經從這樣的迷霧中走過,並很感謝上帝的保護,讓我沒有沉溺於此不能自拔,也沒有對上帝和這個世界失去信心——雖然世界不完美,但是我們不應該被沮喪吞沒,因上帝永遠是我們的依靠和盼望。 上帝在大自然中創造了豐富的生命狀態和風景,人類心靈的世界也如此,它是一個如同大自然般的存在,有花草樹木和四季輪替;有動物和諧相處的溫馨,也有彼此爭鬥的激烈;有暴風驟雨、愁雲慘霧,也有明媚的清晨、壯觀的晚霞。 學會有智慧地看心靈世界中不同的律動和風景,就可以幫助我們以放鬆和隨緣的心態去生活。當我們懂得上帝的慈愛和大能,我們就可以接納我們內心世界的不同風景,並在危難的時候安心地依靠祂。 作者留學法國,語言學博士。現任教於芝加哥的西北大學。 阅读全文

  • 如何愛一個“爛人”(夏娃)2024.06.10

    如何愛一個“爛人”(夏娃)2024.06.10

    當初教會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安全感——每次一進教會就感覺很安心。無來由地相信,天父睜大眼睛看著每個人,誰也不敢欺負誰。 阅读全文

  • 當不夠善良的我們遇見行善的誘惑(王敏俐)2025.06.05

    當不夠善良的我們遇見行善的誘惑(王敏俐)2025.06.05

    一個在熱戀中的女孩,細心、耐心地照顧男友病榻上的母親,她的動機是什麼? 阅读全文

  • 真是自己作死嗎?——重審以利米勒(佳明)2024.06.01

    真是自己作死嗎?——重審以利米勒(佳明)2024.06.01

    千百年來,《路得記》裡的以利米勒,受盡人的冷嘲熱諷。 阅读全文

  • 金繼與復活——面對生命中的傷疤(陳世賢)2024.5.27

    金繼與復活——面對生命中的傷疤(陳世賢)2024.5.27

    家中的盤子摔破了,我試著將碎片拼揍起來,只見聚合的碎塊間尚留著狹小縫隙——黏起來的容器疤痕依舊,像是我們生命中的傷疤。 阅读全文

  • 我也想叫陳桂林——評《周處除三害》(小山)2024.05.25

    我也想叫陳桂林——評《周處除三害》(小山)2024.05.25

    最近看了大火的電影《周處除三害》。光看影名,以為是一個姓周的處級幹部,幫助人民處理鼠害、蟲害、蚊害的大陸電影,結果居然是特別好看的臺灣黑幫電影!。 阅读全文

  • 對“國產”的執著——日本的自我認同與宣教(晉達)2024.05.13

    對“國產”的執著——日本的自我認同與宣教(晉達)2024.05.13

    在過去幾十年,對於中國大陸背景的人來說,每當看到“國產”二字時,心中不免會多一分疑慮,畢竟“國產”大大小小的問題早已見怪不怪。即使現今,“中國製造”的高科技產品遍佈全球,大概也很難見到有誰會像日本人一樣,在生活中盡最大可能地使用他們的“國產”品,並且對“國產”的信任和認同,遠超過對其他國家的產品。 阅读全文

  • 巨星泰勒絲與自我缺稀的時代(王敏俐)2024.05.06

    巨星泰勒絲與自我缺稀的時代(王敏俐)2024.05.06

    泰勒絲魔法 這幾年,“泰勒絲經濟學”一躍成為美國各大名校之間的顯學,許多教授把美國歌手泰勒絲的創作做為文本在課堂中探討,以泰勒絲在文化與經濟層面所創下的驚人影響力來思考她在流行文化中所掀起的風潮與意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