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會
-
2017年才將進入下半年,編輯的行事曆已進入了2018年。歡迎讀者針對《舉目》2018年的主題,踴躍投稿。
-
雖然複製成功的事工幾乎不可能,但成功的事工背後的理念卻是可以學習的。從提姆凱勒和救贖主身上,我們學習透過福音去更新城市文化;這要求我們認識福音的精髓,並且深刻理解我們的文化以及在文化中的人。從Life Church身上,我們學習透過網路新媒體向失喪的人傳揚福音,見證基督;這要求我們有對失喪世人的憐憫,精於網路技術,並且有國度的視野。
-
我就這樣每月都寫,並沒有期待什麼。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弟兄姊妹反應很好,認為對他們有幫助。常常有人追問:“什麼時候可以收到家書?”我也把“家書”寄給遷離本地的會友,與他們保持聯繫。在海外的會友對“家書”的期待似乎更殷切。大家的鼓勵,成為我的動力,使我更認真地繼續寫下去。到今天已經超過33 年!
-
我的信仰脫離了我的日常生活嗎?教會服事,和我的家庭、工作,有沒有全然不相干?
-
筆者信主30餘年,在多個教會參與過事奉,發現大多數的教會存有3種現象,可以用3組問題來表達: 第一,教會生活忙不忙?忙什麼?效果如何? 第二,教會有沒有清楚的異象?教會五花八門的事工,是否有助於達成教會的異象? 第三,教會異象是否清晰地勾勒出,屬靈生命從慕道、決志信主,到成為門徒的成長過程?
-
楊腓力在其著作《恩典多奇異》(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中提到,有人鼓勵一名妓女向教會尋求協助,但她回答:“教會!幹嘛去那裡?我覺得自己已經夠糟了,教會只會讓我覺得更糟糕。”
-
本文旨在探討,在世俗化的大環境裡,神學如何受其影響;同時,華人教會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會怎樣受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實用主義或享樂主義的侵蝕,而走上偏離聖經的正途。
-
他坐在我的辦公室裡面涕淚泗流,說不出話來。情緒稍稍穩定以後,他開始傾倒出深藏內心的苦痛。原來,他的苦痛,就是在教會裡面找不到知心的朋友。他愛神的教會,想在教會中找可以交心的朋友。但是,他在這個教會聚會已經一年有餘了,至今未能如願。故此悲情難掩,傷心涕泣。
-
As the first Lake Ontario snowstorm of the year came sweeping into my study, bringing with it an afternoon chill in the depth of a Chicago winter I see myself back in the school library, looking for traces of our evangelical heritage.
-
現在是敲另一個警鐘的時候了。這次,教會要面對的,是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是我從1985年以來(當時我正參加由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在香港所主辦的華人文化與福音研討會),就開始意識到的問題:在教會和宣教都成長的表象下,福音派教會本身的根基正在毀壞 ──不少教會已失去認信,失去對聖經真理的信仰;福音派教會正在成為非福音派教會。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正在重新經歷1900-1910年代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