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古今人物

  • 賓惠廉自知病重,寫信與母親道別(賀宗寧)2017.01.13

    1855年,賓惠廉進駐上海,與年輕的戴德生相遇,進而成為一對互相敬愛的同工,在一起工作了相當一段時間。賓惠廉比戴德生年長17歲,且早他4年到中國宣教。因此戴德生把賓惠廉看為屬靈的導師。

    閲讀全文…

  • 亞塔那修列出27卷新約正典書信(賀宗寧)2017.01.06

    上帝默示而使聖經的書卷成書。這些上帝所感動默示的書信,在教會中流傳,並且被收集為正典。其間並沒有什麼時間上的耽擱,也沒有什麼正式的確認程序。收信的教會接受作者的先知、使徒(或他們的同工)的資格,也承認這些書信來自上帝。教會領袖帶領信徒逐漸分辨認出哪些書卷是聖經正典,各地教會形成了共識。在聖靈的默示下“認出”正典。

    閲讀全文…

  • 《叛教者》——讓人“路轉粉”(亞薩)2016.10.27

    我準備抽身離開時,突然看到前面峰迴路轉,河水急流而下,陡然間墜入了萬丈深淵!就在作者話鋒一轉之間,仿佛電影裡突然變了背景音樂一般,社會變革如颶風襲來,人物矛盾突然爆發,人際關係中所有溫情的面紗被猛然撕破,以往隱藏在黑暗裡的醜陋一下子大白於天下!

    閲讀全文…

  • 從對阿里形象的改變,我們看出,公平、正義、自由、人權,而非謙卑、謹守、自潔,在現今的美國社會更受重視。 在這個文化框架下,人們不畏權勢,敢於表達自己,具超黨派(宗派)思維,勇於追求夢想。這就是現今之人,特別是千禧世代,所重視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然而,有一點千古不變,那就是人性。 人性雖然有光明的一面,卻也永遠是殘缺的。沒有人可以達到自己心目中的道德高原。人性中的殘缺,不論如何隱瞞或修飾,總是以各種臉譜出現。因此,人人都需要福音的拯救,才能脫離自我的牢籠。不過,向不同的是非觀和道德觀的人傳遞福音信息,與在同質社會中傳遞福音,大大不同。最忌諱的就是不尋求瞭解對方,只用“我”的是非觀去評斷他人。這會造成對方在理性上、感性上和直覺上都難以接受福音。 這不是對方是否“心硬”的問題,而是觀念上的鴻溝。人不可能接受與自己道德觀和是非觀相抵觸的信仰。

    閲讀全文…

  • 想到印度,很少人不知道那位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1910 –1997。或譯德蕾沙),她是人道主義的典範——在印度加爾各答,她更是像觀音菩薩般地被崇拜著。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在德蘭修女之前,已經有一位愛爾蘭姑娘埋身於印度南部長達55年,為拯救印度女童妓而努力。

    閲讀全文…

  • 歷史的小記憶——緬懷戴德生夫婦的宣教精神(吳世芳)2015.12.23

    身為華人基督徒、傳道者,我也很自然有一份感情,懷念奉獻一生在中國宣教的戴德生夫婦,感謝戴氏家族5代在中華地土宣揚福音。

    閲讀全文…

  • 特土良(李亞丁)
    ,

    特土良(李亞丁)

    特土良(又譯德爾圖良)是二、三世紀著名的拉丁教父,北非學派的傑出代表,是第一位用拉丁文寫作的教會作家,有“拉丁神學之父”之稱譽,也是一名出色的護教士。

    閲讀全文…

  • 某天,聽Z兄分享時,談起《暗室之后後》的作者蔡蘇娟。作為後生晚輩,我一向對充滿靈性又頗多坎坷的前輩,極為瞻仰與敬佩。於是從那時起,“蔡蘇娟”這個名字,便一直回響在我心裡。

    閲讀全文…

  • 伊格那丟(Ignatius,又譯作伊納爵),是第二世紀初時安提阿的教會領袖。“伊格那丟”意為“內心懷有神的人”或“為神所生的人”。

    閲讀全文…

  • 與此同時,中國的大復興也進行得轟轟烈烈,許多全國知名的領袖人物四出佈道和奮興。在上海,我聆聽過宋尚節、趙世光、倪柝聲、賈玉銘、王明道、周志禹、竺規身、錢團運等許多傳道人的講道,印象最深刻的是宋尚節和趙世光。人們一般稱呼宋尚節為奮興家,趙世光為佈道家。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