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宣教
-
上一(27)期的《舉目》中,刊登了海風的一篇短文,〈當“作家”成了“基督徒”〉。文中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基督徒作家?什麼樣的作品才算是真 正的基督徒文學?文章中提到了一種現象,即某些人信主後的寫作,不過是在自己信主前的文字上,多加上幾句聖經經文。海風問:這樣寫出來的東西,究竟能否稱為“基督徒文學”呢?
-
現在是敲另一個警鐘的時候了。這次,教會要面對的,是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是我從1985年以來(當時我正參加由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在香港所主辦的華人文化與福音研討會),就開始意識到的問題:在教會和宣教都成長的表象下,福音派教會本身的根基正在毀壞 ──不少教會已失去認信,失去對聖經真理的信仰;福音派教會正在成為非福音派教會。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正在重新經歷1900-1910年代的往事。
-
在普世華人基督徒熱烈慶祝馬禮遜來華200週年紀念之際,華人教會如何推 動宣教,就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前幾年興起的“福音傳回耶路撒冷”運動,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有人聽到國內家庭教會已在招募成百上千的農村青年學習阿拉伯 語,就非常興奮地認為,這就是未來中國教會宣教的希望。但是也有人憂心忡忡,認為這些農村青年的知識水平,恐怕無法勝任這種跨越文化的宣教重任,因而認定這是一個錯誤的宣教策略。
-
“學聯”的發展過程,對往後的中國教會具有長遠的影響。當年許多學生時代蒙召全職事奉者,成為今日華人教會的領袖……
-
爾班拿學生宣教大會(Urbana Student Mission Convention),是由美國校際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s Fellowship,IVCF)發起的學生宣教大會。鑒於該集會與全球青年宣教事工有極密切的關係,本刊特編譯Urbana網站上的一些資料,盼能增進 華人教會對校園福音工作的重視,裝備更多具有宣教意識的學生,以承擔神對華人教會跨文化宣教的呼召。
-
台灣校園團契所舉辦的青年宣道大會,至今(2007)年7月已是第十屆了。今年適逢基督新教宣教士馬禮遜入華200年,校園團契50週年紀念,本屆青宣就顯得格外有意義。預計有 1,600學員,300位講員、義工和工作人員參加,在“聖召的人生”的主題下,將有許多青年基督徒獻身為主而活,尋求一生神聖的呼召,奉獻的祭壇。
-
我們有一位同工,原本在德國華人教會牧會。四年前來美進修,以最高榮譽畢業於神學院。美國許多華人教會爭相聘牧。但是他在畢業典禮答詞中表示,他們夫婦願意帶著兒女回到德國去服事,繼續走那條窄路中的窄路。他的聲音在淚眼中格外鏗鏘明朗,擲地有聲:“不僅德國的華人學生需要我們,我更盼望我的孩子在德國的環境中長大,能以德語向德國人傳福音,以償還這200年來,我們欠西方傳教士福音的債。”
-
視野從永恆中“失焦”,是人類墮落的關鍵原因。更新文化的目的乃為建立福音的文化,也就是能夠接受神的啟示、耶穌的救恩的文化。
-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天國大使的氣度和材質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屬靈的高峰經驗會張開我們靈魂的眼睛,拓展我們的視野。然而,只有腳踏實地走過低谷和荒野,天國大使的腳蹤才能堅定平穩。有熱情而沒有才情,會令自己沮喪,害別人傷神。獻身者需要紮實的裝備,才能結實纍纍。
-
要把聖經的世界觀注入中華文化土壤,基本上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文化宣教士”必須與教會緊密合作,同心作戰。另外,台灣的文化土壤主要受“靈覺主義”世界觀 所影響,神州大陸則整体受“自然主義”世界觀主導,兩者有所不同,因此在從事文化宣教時,策略和目標也有所不同,這也是進行文化宣教時必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