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事奉篇

  • 家門口的禾場(項偉亮)2019.03.16

    這個龐大的禾場,就算10個教會一起來開展福音事工,力量都是不夠的。

    閲讀全文…

  • 播種的人啊,不要喪志(海振)2019.03.13

    來回跑了三百英哩,精心準備了帶查經,居然沒有當地慕道友出席!

    閲讀全文…

  • “理解萬歲!”——面對神學性抉擇的青少年(陳世賢)2019.03.09

    青少年帶著他們的神學,在他們的人生階段中,與生命的各種問題鬥爭。

    閲讀全文…

  • 在家自學的平凡與珍貴(王敏俐)2019.2.18

    自學的生活,許多時候是在平凡而重複的學習中度過,但是每一段可以和孩子共處、分享心事、共同面對挑戰與挫折的時光,都是那麼珍貴且無可取代。

    閲讀全文…

  • “地極”在哪裡?(何西)2019.02.13

    要準確理解“地極”在此的含義,我們不僅要參照上下文,更需瞭解相應的舊約典故,及路加的用典習慣。

    閲讀全文…

  • 從本族到萬民——跨文化宣教培育之反思(蘇妙嫻)2019.2.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9.2.7     蘇妙嫻  “在海外的校園”、“門訓”、“跨文化宣教”這幾個字詞,在我的腦海裡曾只是隨機組合的文字雲(Word Cloud),但近年來,神卻使我看見它們是拼構大使命宏觀藍圖的重要板塊。 從“穆鄰跨文化社區短宣”說起 “當我和隊友在Dearborn的韋恩大學校園(註1)中尋找‘平安之子’時,因著語言的障礙,我一直感到難以向人開口,感恩的是隊友Grace很快追上一個正在走路的女生,向她請教關於齋戒月方面的話題,很快的我也用蹩腳的英語加入交談,並有機會談到耶穌基督的救恩,最後那位女生樂意地接受了我們贈送的新約聖經。這次經歷對我而言是‘邁出第一步’的行動,儘管我的英語很有限,但已經有了一個開始,我相信上帝會預備下一個機會!” 這是在美國華文神學院攻讀跨文化宣教的甘霖姐妹,在參加2018年6月底“穆鄰跨文化社區短宣”(註2)時的分享。 其實,在伊州芝加哥華人基督徒“穆鄰跨文化社區短宣”進入密西根州韋恩校園前,該校園裡兩名華裔學生已經默默開始向印度同學傳福音,並組織團契了。 他們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卻充分體現從校園開始實踐大使命的跨文化宣教(註3);可惜一般在校園裡踐行跨文化宣教的華人基督徒學生、團契和教會,卻不多見。 海外校園:普世宣教的契機 根據國際教育研究所、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局公佈的關於國際教育交流的2017學年Open Doors報告顯示,留學美國的國際學生人數和前一年相比增長了3%,其中中國和印度的留學生人數仍持續增長,分別占全美國際留學生的頭兩位。 繼2008年出現幾年的井噴式成長後,近幾年來中國留學生增長趨緩;反觀印度留學生人數,卻呈現大幅增長。根據Open Doors的統計顯示,2016-2017年來美中國留學生的增長率是6.8%,而印度留學生的增長率則是2倍,達12.3% 。 以留學生人數來說,光是印度和沙烏地阿拉伯(另譯為沙特阿拉伯)的留學生人數就占22%,而中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和南韓的在美留學生人數加起來,占在美國際留學生總人口的60% 。 雖然有移民律師預計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美國簽發給國際留學生的簽證會減少,但無論如何,在美留學生總數目仍不容小覷。對美國華人基督徒來說,不容忽略的是家門口的宣教禾場,且此禾場已經不止於同文同族的華人留學生,還有其他族裔的群體。 然而,在美的華人校園事工對這些國際留學生的關注又有多少呢?也許你會說,那些國際留學生就留給美國校際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國際橋樑恊會(Bridges International),國際學生恊會(ISI)……這些服事國際留學生的校園福音機構吧!我們光是給中國留學生傳福音已經忙不過來了! 確實,我們需要充分關注中國留學生,但是當我們專注於跟這些與我們同文同種的孩子傳福音,培育他們作基督的門徒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大使命是要使萬民作耶穌基督的門徒?忽略了海外校園是各族散聚人口匯聚的集合體,是實踐普世宣教的契機(註4)?忽略整全的校園門訓是需要涵蓋普世宣教、跨文化宣教? 校園門訓忽略跨文化宣教的培育 三年一度的爾班拿學生宣教大會(Urbana Students Mission Convention)(註5)於美國伊利諾州舉行,雖然有部分華人留學生基督徒參加了該大會,他們被上帝感動,投入普世宣教;但參加這類大型宣教大會的華人留學生仍算少數。 值得感恩的是,近年來[基督使者協會]在舉辦華人差傳大會時,特別增設國語學生組。他們帶領的同工也到台灣校園團契觀摩青年宣教大會,作為在北美舉辦針對華人學生學者的青宣大會的參考。然而,若只靠宣教大會落實海外校園的跨文化宣教培育和動員,顯然是不足夠的。 我們必須在平時的校園門訓中,根植普世宣教的真理教導。遺憾的是,筆者觀察到,目前在美國華人留學生基督徒當中的門訓,較少強調普世宣教;就算有,也常是“紙上談兵”,少與當下身處的多族裔校園連上關係,讓學生操練、實踐跨文化宣教。 當今華人留學生文化 原本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應用,可以幫助年輕人跨越國界種族,了解與自己相異的族群文化。但筆者發現,在社交媒體各從其類所形成的“群”,卻增強了留學生與同背景同文化夥伴們的“內聚性”,在同質性高的社交媒體“群”文化裡,不知不覺就降低了對“非我族類”者的接觸意願。 再加上大量華人留學生匯聚在校園的中餐館、奶茶店裡,所謂“自家人”成組,接觸其他群體的機會自然少了。 此外,與過去華人留學生寒暑假多留在美國打工,寄宿美國家庭,與其他族裔的留學生有廣泛的交流相比,當今中國留學生的經濟能力強大,打工機會減少,接觸美國文化、認識其他族裔文化的機會也因此減少。 如何調整? 1. 教會牧長、團契輔導調整觀念 首先,需要教會牧長、校園團契輔導調整觀念,把校園事工的宗旨重新定調——不但向聚散群體的華人留學生傳福音,引領他們悔改歸向基督,並作基督門徒,履行大使命,也要向其他族裔的留學生見證基督。 牧長與團契輔導觀念調整後,外展的方向和牧養的重點就會改變。 筆者曾在伊利諾州州立大學芝加哥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簡稱 UIC)服事華人留學生,由於該校的印度與中國留學生特別多,因此被戲稱 UIC 是 University of Indians and Chinese。當時,在華人留學生中心的房子對面就是社區中心和球場。我們團契週六經常舉辦運動外展,邀請學生一起打球,打球結束後,回留學生中心一起做飯、看電影。但是我們邀的只是華人留學生,對於在另一邊打陸上曲棍球(Field Hockey)和板球(Cricket)的印度同學卻“視而不見”。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挺懊悔的! 其實,當時我們若每三次運動外展,就安排一次跨文化接觸,如:跟印度同學學習如何打陸上曲棍球和板球;交流如何做咖喱雞;一起看寶萊塢電影,討論裡面的人性、反映的價值觀、尋找信仰對話的切入點……等等,同時與專責面向國際學生的校園團契與教會搭配,請他們負責跟進。…

    閲讀全文…

  • 思考當代中國家庭教會崇拜——兼論聖禮維度的缺失(主鑒)2019.01.26

    敬拜應是我們被聖靈的大能舉起,參與到道成肉身的聖子與聖父的親密關係,和對父神的感恩之中。

    閲讀全文…

  • 天父尋找的敬拜者(方怡)2019.01.12

    聖經說,敬拜是“父要”的。換句話說,我們努力取悅的對象,搞錯了!

    閲讀全文…

  • 敬拜讚美必需的“五覺”(杜磊)2019.01.10

    信徒敬拜時,如能正確發揮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必能討神喜悅,這就是深淵與深淵響應的奧秘。

    閲讀全文…

  • 敬拜遐想(舒舒)2019.01.04

    神啊,我時時刻刻,都在敬拜你!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