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時代廣場
-
然而,我心裡卻有一塊方寸之地,我數著日子,不願讓它輕易過去。 怎能忘記呢?這些受害者不是新聞播報裡的數字,是一條一條本該璀璨的年輕生命,是一家一家永遠的傷痛。
-
很多時候,我們會像雅各和約翰這兩位“雷子”那樣,覺得幫不了的人就不幫算了。但是不論是為了要拯救個人的靈魂,還是與系統性的社會罪惡對抗,這類“被教會遺忘的人”,都確確實實需要來自他人或環境,出自基督無私愛心、智慧與忍耐的關懷。
-
元宇宙裡的教會和團契,不會是實體教會的替代品,而應該是與實體教會並行的福音輔助平臺,對像是元宇宙裡的用戶,並希望最終能轉介福音朋友參加當地的實體教會。虛擬,但不虛假,因此鼓勵教會牧者領袖先探討和體驗,而後再評估和討論。
-
30年後的今天,因為各類主觀與客觀的原因, 預估這股移民大浪有可能(或已經)再掀起,此浪稱為“潤潮“。說這浪 “大”,其實是相對的:我們試想,14多億的中國人中,只要有 1%的人“潤”, 那就有超過一千四百萬人,他們將陸續湧向東南亞、歐洲、澳洲、美洲……甚至中東與非洲大陸。
-
記得當時很多人提議,要在廢墟上重建雙子塔,要比之前的更高聳、更雄偉。設計者卻反其道而行之,向著地底深處挖出一個更幽暗的黑洞,預示人間的通天塔通不到天,人間的光無法抵達天上的光。黑洞也寓意人心的黑暗與欲望的無底、人性的幽暗與罪惡的深重。只有打開人心的黑洞,才能走出無底深淵,看見頭頂的那片藍天和陽光。
-
作為一個持守傳統pro-life立場的基督徒,面對此次墮胎法案引出的爭議,我發現有3處尷尬值得討論。
-
目前大部分的教會,在恢復主日實體崇拜的同時,提供同步線上直播,周間聚會仍然維持在線上進行的過渡模式。很難預估這樣的模式會持續多久,教會的培育事工能否維持動力,或是產生其他新的動力,挑戰又是如何?機會又在哪裡?
-
以我自己為例,我有許多“斜槓”的身份:我是一位牧者,也是一間福音機構的總幹事,還是上帝學院推廣教育處的兼任新約教師,並是口語傳播領域上的教師。那我要用哪一個身份定調於元宇宙呢?
-
2021年隨著Facebook把公司名稱改為Meta,並勾勒出打造“元宇宙”的願景,“元宇宙”不論作為一個概念,還是一項技術,都成為熱門的話題。在面對科技帶來的衝擊,教會所面對的真正議題,已經不是“要不要”面對,而是“如何”回應了。
-
筆者認為,把智慧設計說成是創造論、偽科學、Gap Theory或是一種運動等等,恐怕都是因為科學界不能直面證據,而有意模糊焦點。又或許是因為智慧設計的宗教含義惹眼之故。有些人稱智慧設計的目的是取代進化論,因此刻意不用“上帝”的字眼,力圖打造成可以與進化論競爭的科學理論……筆者相信,這若不是進化論支持者故意抹黑,就是某些人不顧證據地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