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4

  • 北美華人教會危機中的17個契機(張遠來)2024.05.0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5.04 張遠來 就像上帝在使徒時代的工作,教會每一次的復興,都產生於一場危機。換句話說,每一次使徒教會遵循上帝的旨意、順服聖靈的帶領,就會轉危為機,從而引發教會的大復興。同樣,縱觀今日教會面臨的種種危機,我們也看到17個可以抓住的契機。 一、學子事工搶先一步 北美華人教會的發展與增長,向來得益於新到訪者,比如學生。因此,學生事工一直是華人教會拓展的重點。教會越早接觸學生,越能與他們穩定地建立關係,也越容易向他們見證福音。 在筆者服事的教會,幾年前,隨著本地區留學生的減少,加上教會中學生領袖青黃不接,學生組基本上已經沒有在校的學生了。就在那個時候,有一位弟兄介紹了他非信徒的女友與我們認識。於是,我和師母開始在每週五晚,帶領他們學習新生命課程。差不多一年以後,女孩接受了洗禮。 我們為她倆代禱,懇求父神預備他們,重新開始我們的學生工作。 那時,我已經發現,由教師直接負責和帶領學生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認為,學生工作最好由學生自己領導。於是,我們決定訓練小牧者。當這對年輕人有志於帶領學生小組時,我們盡力支持。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雖然本地中國留學生少,但學生小組仍有16位學生穩定地參加。 隨著學生小組的重啟,我們發現另一個問題:這些學生單單喜歡參加學生團契的活動。兩年下來,只有一個人決志信主。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在赴美以前,我們就系統性地幫助過、保持著穩定關係的學生,來美國後,幾乎都能穩定地來教會。而到美國以後才和教會有聯繫的學生,信主的比例極低。 雖然我不能就此歸納出一條定律,但我們確實看到一個現象:時機很重要。搶先一步做好學子工作,是我們贏得他們的好方法。 也許,隨著政局的改變,留學生的人數會進一步恢復。但如果我們搶先一步聯繫他們,穩定接觸他們,真誠愛他們,切實幫助他們,適時地將基督的愛告訴他們,勇敢地將救恩之道傳給他們,留學生依舊會是美國華人教會增長的一個來源。 二、餐服團契接納配合 餐服(餐飲服務)業者是一個很容易被教會忽略,卻能比學生更長期、更穩定地聚會的群體。伴隨著走線“潤”(run)來的華人越來越多(註),這類信眾可能成為某些教會主要服事的對象。 筆者牧養的教會,自一年前,餐服信徒的比例,就已經超過了知識分子。然而由於餐服從業者週末工作更忙,多半無法參加主日禮拜,這讓我們對餐服信徒的牧養變得更加困難了。不過可以斷定的是,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 以往我們教會裡沒有餐服工作者,名義上的餐服信徒也幾乎不來教會。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陪同一位探親的老者去湖邊釣魚。那個時候,對我而言,釣魚是極其無聊的事,因此,我把老人開車送到湖邊後,便沿著湖邊,尋找可以傳福音的對象。 恰好,我看到一位中國男士,遂開始向他傳道。他說他去過教會,我告訴他我是牧師……我們相談甚歡,也互相留了電話號碼。不久,這位餐館的老闆開始給我打電話。我就向他傳福音。後來他們一家都信主了。接下來,我開始逐個走訪餐館,一個一個地向他們傳道,從此有接二連三的餐服人士信主。 牧養他們,有很大的困難,因為他們非常忙,週日是他們生意最好的時候,很難去教會做禮拜。另外,他們與知識分子基督徒溝通不太通暢。這讓他們對知識分子多的華人教會,產生了一定的疏離感。而知識分子基督徒有時候也有潛在的、不自知、不自覺的排他性,增加了餐服信徒融入教會的困難。 在對餐服弟兄姐妹用心牧養3年後,我開始鼓勵他們把上帝放在第一位。感謝主,有兩間餐館的餐服人員,願意在主日先參加禮拜,再回去工作。而我們教會的會友,也願意為了他們,提前半個小時禮拜。 隨著越來越多的非知識分子華人來到美國,我們需要加大對知識分子以外華人的傳道、牧養、栽培,以及委任事奉職分。我相信,如果教會能謙卑地拆斷隔離的牆,華人教會就會有大的突破。 三、走出圍牆,本地宣教 教會要走出去,積極開展各種活動。特別是利用傳統節期、生日聚會、運動小組、興趣小組的活動,吸引本地華人參與,凝聚他們,跟他們傳道。 許多時候,教會無意之間,禁錮了自己的潛能,局限了自己的境界。我們很享受教會既有的團契親密關係,往往會形成不自覺的內聚,讓外人難以融入。久而久之就讓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群體,談不上有矛盾,但也說不上有親密感。 我們需要走出教會的舒適圈,走出自己的圍城,走進社區,見證福音。在真理上,我們必須保守,但在牧養和事工上,我們必須靈活。凡是有利於教會拓展、靈魂得救的,我們都可以做。 過去的幾年,我幾乎走訪過本地每一個華人商店和飯店,甚至亞洲人的超市,建立了一定的關係。走出去,迎進來,從隔離到接納,是我們可以拓展的路。 四、培養本堂牧者傳道 作為直接空降北美的華人牧師,我親身經歷了在北美牧會的艱難。我的深刻感觸是,如果可以從本地信徒中,培養出牧師、傳道,會比外來者事奉容易得多的。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盡所能地鼓勵本教會的信徒讀神學、參與事奉,從帶領小組禱告、查經,到至講道。為了幫助剛剛開始帶領查經的弟兄姐妹,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查經材料…… 教會要有意識地培養本地的傳道牧者,從一般服事、帶領小組、講道、領導、奉獻傳道開始,鼓勵本地信徒最終成為傳道人。 五、引進牧師,帶來熱情 作為直接從大陸到北美就開始牧會的傳道人,我經歷了巨大的挑戰,甚至在做牧師20年以後,我都會質疑:上帝,你是不是真的呼召了我做牧師?然而,真實面對北美華人教會的光景,我依舊深信,俯就卑微地引進外地,特別是大陸有牧會經驗和使命感的牧者做傳道人,讓他們把熱情帶過來,正是不冷不熱的北美華人教會所需要的。 大陸教會的復興,並非自然條件使然。對比已經在北美生活多年的傳道人,我的總體感覺是,大陸傳道人更加拼命,更有單純的奉獻精神和信仰情懷。他們在困境中親身經歷上帝的寶貴屬靈經歷,是北美許多本地傳道人所沒有的。 如果北美華人教會能引進大陸經歷了實際牧會考驗的中年傳道人,也許能在北美華人教會所缺乏的屬靈品質上,起到補足的作用。 六、家庭門訓,二代牧養 為應對歐美等左派教育對孩子的毒害,需要家庭門訓,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從小認識上帝,並帶領他們進入事奉。我們不僅要幫助孩子進入大學,更要預備他們在大學裡牧養上的對接。 七、二代信徒,青年傳道 毫無疑問,我們與下一代存在著看不見的代溝。教會對華二代信徒的牧養語言和方式,需要能貼近他們的生活。因此,培養年輕人的牧師,不要總是引進、外包。教會需要自己努力。 八、家庭團契劃歸片區 這種方式,能吸引慕道友,有益於組建家庭小組。 九、聖經栽培持守真理 小組查經和有系統的講道,能幫助信徒建立完整的信仰教義體系。 十、破釜沉舟迫切禱告 相對我過去在大陸教會牧養所經歷的,我認為北美華人教會的祈禱力度,委實太弱。 我們吟唱的《中國的早晨五點鐘》,並非一種理想,而是大陸信徒實際的經歷。我在國內的教會的禱告深度和長度,都遠遠超過北美華人教會——如今北美教會的禱告會,跪下來似乎都很難。 當然,我們可以說祈禱不在乎形式,但禱告至少需要迫切。我們需要危機意識,需要對上帝真誠的愛,才能有迫切的祈禱。 十一、教會宣教人人傳道 鼓勵會眾承擔大使命,人人傳道,人人牧養。 十二、走出漢語,拓展多語 就華人教會的拓展而言,我們需要從“華人”的特色和“院牆”(自我定位和設限)中走出去,成為社區型的教會,為將來建立多語種的教會做預備。 十三、查經祈禱,領袖合一 教會的危機,多半是領袖的危機;教會的撕裂,多半是領袖的分裂。因此,需要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而保守領袖合一的最好方法,不是經常在一起吃飯、閒聊——小心那會成為論斷、結夥、紛爭的溫床。 領袖合一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消除誤會,達成共識。 最好的方法,就是:教會領袖每週至少兩次,一起查經、祈禱和交通,以保持認知、教義和事工上的互相理解,互通而合一。有溝通才有心通,心通才能靈通,靈通才能事通,事通才有復興。 十四、管理團隊健全民主 教會的管理團隊,需要能體現教會的整體意志和需要。換句話說,需要給小組事工負責人機會,參與教會的管理。長執會應該是具體參與事奉者擔任的,而不是看威望和地位。…

    閲讀全文…

  • 上帝不願意你自討苦吃(張克敏)2024.05.04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原刊於2019.10.24 張克敏 經文:“參孫求告耶和華說:‘主耶和華啊,求你眷念我。上帝啊,求你賜我這一次的力量,使我在非利士人身上報那剜我雙眼的仇。’”(《士》16:28) 今天美國最明顯的健康問題,是超重、過多的肥胖。許多人已經把減肥瘦身,當作終身奮鬥的目標。甚至有電視節目看上了減肥商機,製作減肥真人秀,吸引了許多觀眾。 2006年,一名過重男子曽經參加當地的減肥比賽節目,從209公斤減到95公斤,奪得冠軍並抱走高額獎金。但後來卻因不合宜的減肥方式,體重疾速復胖到300公斤;甚至因而得了憂鬱症,今年7月抑鬱身亡。 看來,生活的困境大都來自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選擇,特別在物質富裕的生活環境中。 舊約士師時代,一個不孕的母親蒙上帝憐憫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參孫。雖然從小他就歸上帝作拿細耳人(參《士》13:6-7)。然而,他卻不認識上帝的旨意,一而再地犯錯,自討苦吃。 參孫力大無窮,無人能敵;因此常常自以為是,胡作非為。他最大的弱點,就是貪愛女色,特別是外邦人的女子。最後被名叫大利拉的婦人出賣,被非利士人剃了頭發(他力量的來源),剜了雙眼,用銅鏈拘索,每天在監裡推磨。 有些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往往表現出自討苦吃的個性。 第一、不能從錯誤中學習功課。好比參孫具有的兩大致命傷:壞脾氣與放縱情欲;也好像小孩子喜歡玩火的遊戲,試看看離火多近而不會著火? 第二、不知道怎樣選擇朋友。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問自己,我的朋友會攔阻我全然為主而活嗎?他們是在拆毀我,還是在建造我?我必須為他們作上帝不喜悅的事嗎? 第三、不肯認真面對上帝。常常自己覺得好,就去做,就像躲在散兵坑的基督徒,陷入困境才轉向上帝。 然而,參孫到了生命的末了,終於學到生命的功課。他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參《來》11:33)。我們作基督的門徒,也必須時刻警醒,預防自己陷入生活的困境;當察覺自己身處困境時,下面三個步驟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來: 1. 認清自己的身分。既然身為上帝的兒女,理當學習全然為主而活 :“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上帝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8:17)。 2. 建立外在的記號。遵守上帝的誡命,有所為有所不為。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這樣勸勉祂的門徒:“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14:21)。 3. 及早尋求上帝的心意和引導,學習倚靠順服上帝。不知道上帝在我們身上的美意是一回事;清楚明白上帝的心意後,是否願意依從順服呢?學習大衛的祈禱:“耶和華啊,我投靠你;求你使我永不羞愧;憑你的公義搭救我!”(《詩》31:1) 禱告:親愛的天父,我們在每天的生活裡常常自以為是,這讓我們陷於困境當中。但這不是你在我們身上的心意;懇求你賜給我們屬天的智慧,明辨福音的真理。讓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願意認真地面對你。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上帝為何兩次在“旋風”中向約伯顯現?(辛立)2024.05.03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原刊於2019.10.15 辛立 經文:“那時,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約伯說:誰用無知的語言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你要如勇士束腰;我問你,你可以指示我。”(《伯》38:1-3) 約伯的受苦,是上帝應允的:“你曾用心考察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伯》1:8;2:3) 上帝如此作,為的是向天上執政掌權的和地上的人們,證明愛上帝之人的信心,即當一切在人看來的好處從祂的僕人約伯身上被拿去,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苦難臨到約伯身上。約伯對上帝的信心,是否會改變? 所以,約伯受苦,考驗的不僅僅是對苦難的認識,更是對上帝的認識。 約伯從前對上帝是“風聞有你”,是“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顯然,即使這樣的認識,和所有異教、異端對上帝的認識截然不同;和現今某些受世俗文化影響的信徒的神學觀,也有本質上的差距。 但當耶和華向約伯顯現時,聖經特別描寫:“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約伯。”為什麼這樣記載? 陸蘇河教授根據多年的研究心得,總結道:當一切災難突然降臨在約伯身上、特別是約伯的兒女正在他們長兄家裡吃飯喝酒,“不料,有狂風從曠野颳來,擊打房屋的四角,房屋倒塌在少年人的身上,他們就都死了。”(《伯》1:19)這是聖經中所記載的任何一個義人所未曾遭遇的,這苦難給約伯帶來巨大的痛苦。 所以,在整本《約伯記》中,“暴風、旋風”成為約伯心中最可畏的情節,甚至成為上帝對他的處罰:“他用暴風折斷我,無故的加增我的損傷。我就是有一口氣他都不容,倒使我滿心苦惱。”(《伯》9:17-18)每當提及“暴風、旋風”,失去兒女的悲哀就會再次活化在約伯眼前,銘心刻骨的刺痛就會緊緊抓住約伯。 然而,兩次“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約伯”。為什麼上帝從大而可畏且旋轉的暴風中向約伯顯現? 陸教授認為,耶和華上帝用自己所處的位置,向在痛苦中的約伯顯示:當你在苦難的暴風中,你不是自己獨自在受苦;我也在苦難中與你同在。難道你受苦我不心疼嗎?難道我不知道我的兒子,將要為著全人類的救贖,道成肉身,並且被釘在十字架上,忍受世間最大的羞辱和困苦?對此,難道我不心疼嗎?我在一切義人所經歷、所忍受的暴風中,我在旋風中,與你同受這一切…… 約伯過去所聽見的上帝,是“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如今,約伯親眼所見到的上帝,是在痛苦的旋風中,和他一起經歷苦難、同受苦難的上帝。 這也是新約聖經中所啟示的三位一體的真上帝——聖父、聖子和聖靈的完美工作:上帝從創世以前的計劃,就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祂在十字架上受苦、埋葬、三天以後復活,完成了人類的救贖恩典。 基督信仰與其他信仰的區別點,在於上帝掌管人類的一切苦難、體貼人類所受的一切苦難、為人類受苦;因此,父上帝差遣祂的獨生愛子來到世界,藉著受苦、被釘十字架和從死裡復活,戰勝了一切苦難、眼淚、悲傷和死亡。 離開上帝同在、上帝受苦、為義人受苦的主題,我們的信仰不僅會被扭曲,也有可能陷入異端和極端中。 約伯看見、聽見從旋風中向自己說話的耶和華之後,就求告上帝說:“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見到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4-6) 義人和上帝的關係,是在“被上帝聽見和聽上帝的指示”之互動中。其間非常重要的連接點,就是義人認識到上帝是為我們受苦的上帝,也因此願意為上帝受苦。 禱告:主啊,你萬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攔阻。你讓約伯通過受苦,見證了信你的人經歷苦難,認識到你是與之一同受苦的上帝,從而打敗了來自撒旦的攻擊。這些事太奇妙!你又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親自為我們受苦、被釘在十字架上,因從死裡復活,擊敗撒旦一切的計謀。為此,我們感謝你,我們也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你,最終與你一同得勝,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在困難中祈求智慧(蘭君)2024.05.02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原刊於2019.09.26 蘭君 經文:“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於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雅》1:5) 19世紀70年代的一天,芝加哥一位弟兄把妻子和4個女兒送上了去英國的船,自己也打算盡快把手中的事務處理完畢後,與她們在英國相聚。然而不久,妻女所乘的船在大西洋裡航行時,不幸與另一艘船相撞。這位弟兄的4個女兒,連同船上其他222名旅客全都遭難,唯有他的妻子和極少數幾個人倖免於難,被救起來送到了英國。噩耗傳來,弟兄立即丟下手中的事務乘船趕往英國,與自己悲傷欲絕的妻子相會。 途中,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弟兄整日在甲板上徘徊,夜不能寐。當船行至他女兒遇難的地方時,他百感交集。但就在他經歷失去女兒的巨大傷痛之時,他也經歷了上帝極大的安慰。心中的感動激發他寫下了一首詩歌——《我心靈得安寧》,歌詞寫道:“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穩,有時悲傷來似浪滾,不論何環境,主已教導我說:我心靈得安寧。” 的確,人生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苦難就像一個甩不掉的陰影,我們無法逃脫。世人生活中會遇苦難,基督徒也不例外。並且有時,基督徒所遇的苦難遠超過世人。因為與世人相比,我們的苦難又多了一層,那就是由於我們的身份所引起的苦難。 在《雅各書》1章2-18節中,上帝藉著雅各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面對和戰勝苦難的路。雅各鼓勵那些身處宗教和政治雙重逼迫之下的猶太基督徒,以喜樂的心態來面對苦難,同時要恒切禱告。“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雅》1:5) 禱告是基督徒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是我們與上帝交通的管道。在禱告中,我們把自己對上帝的敬拜、讚美和感謝都帶到祂的面前。同時,我們也可以藉著禱告祈求上帝(為自己、為他人),尤其是當我們面對苦難時。雅各在這裡所強調的,正是我們在禱告中的祈求。 當然,這絕不是說在面對苦難時,我們不需要在禱告敬拜、讚美、感謝上帝,而只是一味地向上帝祈求。相反,雅各鼓勵我們以喜樂的心態面對苦難,當一個人對苦難心存喜樂時,他怎會不在禱告中敬拜、讚美、感謝上帝呢?在這樣的基礎上,雅各鼓勵我們向上帝求智慧。 當人遇到苦難時,不管心態如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即希望能早日脫離苦難。然而苦難之所以是苦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面對苦難時無能為力,此時,他們會尋求外界的幫助。 基督徒遇到苦難時,我們同樣也會尋求外界的幫助,我們常會找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然而人的幫助是有限的,因為人的能力和智慧都是有限的。雅各在這裡勉勵基督徒轉向上帝,藉著禱告尋求上帝的幫助,上帝賜予的智慧。 落在苦難中的基督徒,都會到上帝的面前禱告。常常,我們希望上帝以祂的大能行一個神跡,把我們從苦難中一下子救拔出來。當然,我們可以這樣求,上帝也能夠這樣作。但許多時候上帝並不這樣作,反而是讓我們經歷苦難,在苦難中掙紮,在苦難中學習功課,繼而靈命得以長大成熟。試想,如果上帝每次都行神跡讓我們輕而易舉地脫離苦難,我們如何能學到祂要我們學的功課呢? 作為我們的父親,祂希望我們在靈命上成長,要成長就要學功課。許多時候,因著人的惰性,一些功課是非要我們在苦難中學不可的。藉著祈求智慧,上帝讓我們得以擁有屬靈的成熟品格,能在各樣的苦難中站立得穩,為主打那美好的仗。 禱告:主啊,求你賜給我們屬天的智慧,好叫我們明白你的旨意,學到你要我們在苦難中學的功課,以至於靈命長進、成熟。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重塑預期,管理情緒 (楊堅)2024.05.0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5.01 楊堅 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無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對人的情緒影響都很大。 聖經上說:“好信息,使骨滋潤”(《箴》15:30),“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箴》25:25),都表明好消息會帶來好的情緒感受。同樣地,壞消息自然會帶來糟糕的情緒感受:“人心憂慮,屈而不伸”(《箴》 12:25)。 有意思的是,不僅世間智慧告訴我們,人的預期會對情緒、感受起顯著作用,耶穌基督的生平和聖經的經文,更早已蘊含這樣的智慧。 下調今世的預期 美國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例如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在發佈日,對股票市場走勢有顯著影響。它們或被認為是好消息,導致市場上漲;或被認為是壞消息,導致市場下跌。 而這些指數到底算好還是算壞,端看該指數是否符合市場的共識預期。如果指數本身不錯,但仍差於市場的預期,那就算是令人沮喪的壞消息。相反,如果指數雖不佳,卻好於預期,市場會認為這是令人愉快的好消息。 可見,金融市場如何決定消息好壞,由此產生怎樣的市場情緒感受,“預期”是非常重要的! 投資界智者查理•芒格,把這個道理,推廣到人生哲學。他對生活在當今複雜多變的時代裡的年輕人說:“我最好的建議是……降低你的預期, 你(人生)會更幸福。”(註1) 英國《金融時報》以標題的形式,把這個建議稱為“查理•芒格認為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Charlie Munger: lower your expectations)。 有意思的是,芒格認為的“福音”雖不是真福音,聖經的真福音確實也早已蘊含了類似的道理,並由“福音的起頭”耶穌體現出來(參《可》1:1)。 聖經記載(參《路》2:10-12),耶穌從所在的至高榮耀的天上,降卑生在又臭又嘈雜的客棧馬槽裡。祂不僅安然自若地出生在卑微之處,並且在世過了簡樸的一生。 耶穌這種極致的“自己卑微”,從人的角度看,就體現了祂主動的巨大的當前預期下調。如聖經寫的:“(耶穌)祂本有上帝的形象……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 (參《腓》2:6-8)。 耶穌降卑所展現的主動下調當前預期,極大地幫助我這個原本相當驕傲的人,去應對生活中不順己意,甚至明顯不公的情形——那都是讓我糟心、窩火、情緒不好的事情。 有些事情很小。比如,我和本學院教授和工作人員參加全校活動。其中唯有我一個是華人,更是唯一擔任系主任的。活動結束後,其他所有人都領到學校提供的午餐票,我卻一直無人理睬——即便我和另一個同事,特意去和負責活動的人說明瞭情況。 我本能地感到被歧視的難受! 有的事就更大些。多年前,為了成立一個重要的研究中心,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幫助學院成功獲得巨額捐款,學院領導因而應許給我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職位,還讓我繼續設計此中心的發展藍圖。 結果,這個職位和我的發展計劃,以及其他成果,被全盤轉讓給與領導關係密切、但沒有多少相關專長的同事! 遇到這些事情,我真的是只有靠著思想耶穌在世上時如何忍受種種不公,才能迅速地調低自己的當前預期,儘快恢復心平氣和。即便有時不能完全想開,至少我能先忍下那口氣,不過於受糟糕情緒的影響,直到上帝引領我,化解所有心結。 樂觀的未來預期 美國的金融市場,不僅與預期相比較,判斷消息的好壞,而且也高度關注美聯儲的“前瞻指引”,即對未來利率可能走勢的表述。 換句話說,利率的未來預期,也對金融市場起顯著影響。 聖經清晰地揭示,樂觀的未來預期,就是基督裡擁有的榮耀盼望,能夠讓有屬天智慧的人,不再局限於當前預期和實際發生的,而是能夠超越當前的困境,和由此而來的糟糕情緒,活出不同的生活。 再以耶穌為例:“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來》 12:2)。 “那擺在前面的喜樂”,是耶穌離世才發生的,從人的角度看,這就是樂觀的未來預期。 “十字架的苦難”和“羞辱”,則是耶穌當時就要承受的。 儘管耶穌早已知曉,並準備好上十字架,但真正要發生時,祂依然面臨巨大的試探。在客西馬尼園,“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如大血點滴在地上”(參《路》22:44)。 然而,為遵循天父的旨意, “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 耶穌“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   同樣地,敬虔的基督徒,“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11:13)。藉著信心,這些人擁抱樂觀的未來預期,並“歡喜迎接”, 因為這是上帝“所應許的”賞賜和榮耀。雖然他們仍生活“在世上”,“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但僅僅是“從遠處望見”,就讓他們在今世的生活不同。 我認識幾位弟兄姐妹,有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痛苦。為什麼基督徒還要經歷這些痛苦呢?按照宗教改革先驅約翰·加爾文的看法,上帝其實並沒有應許每個基督徒,能得到今世的種種幸福。上帝這樣做的理由,恰恰是為了讓基督徒能夠更好地定睛於永恆。 加爾文在《基督徒生活手冊》中,如此寫道:“總之,我們整個的人都為物質的引誘所迷惑,只知道尋求世界的幸福。為對抗這種邪惡,上帝以苦難繼續不斷地使祂的兒女知道,現世生活是空虛的。”(註2) 這些苦難包括,“為使人們不致過分沉浸於享樂的婚姻生活,祂或使他們因配偶不良而感痛苦,或使他們因數孫不肖而自覺卑下,或因數嗣缺乏或夭折而悲痛。”(同註2) 清教徒領袖理查·巴克斯特,在《聖徒永恆的安息》中持有類似觀點,並特別指出,基督徒不應該錯誤地認為,在世上的生活能夠享受到真正的安息。 加爾文的話提醒基督徒,在沮喪時,不僅要下調對婚姻和生活幸福的當前預期,不要怨天尤人,更要有意識地去思想永恆中,美好的未來預期。 我切身體會到,這會有效地帶來情緒上很大的寬慰,讓人不再那麼難受。 很不完美的我們,必須更努力,去克服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自身的軟弱不足。上帝很大可能會,但也有可能不會,讓我們的婚姻和家庭更幸福美滿。最重要的是,既然存著未來的盼望,我們就不應該讓今世的挫折、失望,過分影響自己的情緒,將自己擊倒。 錯誤的預期模式 在形成預期時,正確的思維模式很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盡可能避免形成嚴重的預期錯誤、情緒上受到不必要的困擾。 我們有許多思維的誤區。以一個最常見的線性思維模式為例:當人一段時間內,生活比較平順,線性思維模式就會引人形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應該也會好”的預期。很多人基於這樣不切實際的樂觀預期,做出錯誤的影響長期生活的決定。待到生活的風浪突然襲來,就驚恐不已,情緒跌到谷底。 其實,聖經早就明言:“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伯》5:7)。查理•芒格持有類似的觀點:“降低你的預期,也就是讓你的預期更符合現實。”(註3) 另一方面,當人最近遇到公司裁員等壞消息,線性思維模式會讓很多人不由自主地預測,後面要發生的事情八成也是糟糕的。不少人甚至極端地認為,這輩子估計沒有什麼翻身的機會了。這種絕望的情緒,常常可能讓人不堪重負,以致崩潰。 在現實世界中,儘管線性思維模式在短期和局部範圍內,是有一定證據支持的,但查理•芒格以他的投資經驗證實,非線性思維模式,才是更符合世界運行規律的正確思維方法。 更重要的是,按照“講道王子“司布真的解釋,上帝作為世界的創造者和護理者,祂恩典的工作方式,更清楚地表明瞭非線性思維模式的普適性。 司布真指出, 許多人處在艱難狀況時,會祈求上帝賜給恩典,讓事情峰迴路轉,有個出路。他寫到: “(上帝)不會在星期天就有星期一的恩典賜給你,或在星期一就有星期二的恩典。在星期一早上,你一起床,需要的時候就有恩典賜給你,不會在(上個)星期六晚上就(提前)賜給你;你要 ‘每一日’ 得到這恩典——不會超過你需要的,不會少於你需要的。”(註4) 這些話告訴我們,上帝的恩典,常常在最需要的最後那刻,才突然來到。換句話說,前面一直不順利而形成的悲觀預期,是基於線性思維,並沒有考慮到上帝恩典的奇妙作為。 結語 聖經告訴我們,人乃是上帝創造的。人的情緒感受,和其他一切,其實都按照上帝所立的規律,運作不息。…

    閲讀全文…

  • 另一個生日(小剛)2024.05.0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4.05.01 小剛 經文: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6) 人都想知道自己的來歷,包括自己的身生父母和自己出生地。 30年前,當我跪在地上流淚呼求阿爸天父時,從此我有了兩個生日:一個是母親給的,另一個是耶穌給的。所以,我每次讀到、聽到、講到“安提阿”,心裡多少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因它與我的“生日”有關。 我自稱是“基督徒”,在教會、在團契中弟兄姐妹都是“基督徒”;平日裡,我們彼此似乎很少強調這個身份,因為作基督徒,並不是為了秀給人看,而是給上帝看。 然而,在某些場合,“基督徒”卻又是不得不說的,我們需要讓別人認出我們為“基督徒”。 就像當年安提阿的教外人,看到教會信徒的言行,以及他們的三觀、生活方式與其他人有異,像是跟隨過基督的;就像當年官府、祭司和文士,希奇那些“無學問的小民”的應對和膽量,就認出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就像耶穌最後在分別綿羊山羊時,一眼就認出那些曾將好事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的人一樣。 禱告:主啊,既然是你生的,那就要像你;願我照著你所說的去說,照著你所樂意的去行。主啊,我既然成為基督徒,就不要叫人因著我這個基督徒的所說、所做、所為感到錯愕,求你更新我的生命,使我活出與之相稱的生命來。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為殿焦急,如同火燒(受教舌)2024.04.3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4.04.30 受教舌 讀經:《詩》69 背誦:因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並且辱駡你人的辱駡都落在我身上。(《詩》69:9) 你在為什麼焦急呢? 李弟兄在為買春節回家的票焦急。他在南方工作,老家在大西北。父母年事已高,春節期間,他想回家看看。但這一年,回家的票特別不好買。前幾年因疫情很多人沒怎麼回老家,今年好不容易完全開放了,大家就放心大膽購票回家。 李弟兄在官方賣票的網站上第一時間搶票。沒想到票剛放出來就秒光,他連票的影子都沒見著。 與其說他在為票焦急,不如說他在為早日見到父母而焦急。這份迫切令人動容。主耶穌也有這樣一份迫切,甚至比這還迫切。不過不是為了地上的父母,而是為了他的天父。他知道天父的心:“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太》21:13) 故事是這樣的: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裡,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他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約》2:13-17) 經約翰這麼一描述,我們才明白, 詩篇中“因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並且辱駡你人的辱駡都落在我身上”,不是指那時還沒聖殿的大衛,而是主耶穌。 主耶穌基督潔淨聖殿,甚至“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可》11:16)。 猶太人肯定不服。因為猶太人拿著器具經過的不過是外邦人院,他們向來沒把那當成聖殿。主耶穌的行為無疑在宣告:連外邦人院也是聖殿,外邦人也可以被納入上帝百姓之列。為什麼?因為彌賽亞來了,祂就是!祂帶來了禧年和福音! 這就好比末代皇帝溥儀在1966年跑進故宮。當時“文革”剛發動,他不准紅衛兵焚燒文物,拔掉他們的旗幟,說:“這是我的家和宮殿,不許你們在這裡胡鬧!” 紅衛兵會想什麼呢?他們一定會看看溥儀背後有沒有兵丁,納悶地說:“變天了?難道現在不是我們的天下,又成了清朝滿族的天下?” 當然,對於溥儀來說,變天的事不可能,但對於主耶穌則必然如此:祂來了,就是要把失職宗教領袖濫用的權柄給奪過來,宣告在基督身上的王權!天父的殿就是主耶穌基督的殿。主耶穌為殿焦急,心裡火燒,不為這殿本身,而為以色列和上帝的關係。他知道西元70年審判要來,而在末日還有大審判。 我們有沒有以基督的心為心,也為神國和教會的事心裡焦急,如同火燒呢? 默想:面對福音的真實,要麼如火燒般震撼,要麼如烈火般震怒,無動於衷是不可能的。——鐘馬田 禱告:天父,我太經常為自己的事焦急如同火燒,而不是為你和神國的事焦急如同火燒,求你饒恕我。求你使我能像主耶穌和保羅那樣,為道迫切,為同胞迫切,從而常常帶著火熱和迫切的心代禱。願感動約翰和保羅的靈也加倍感動我。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潤潮中的扁舟(美歌)2024.04.29

    旅居泰國將近兩年,兩年以來,作為一名“潤潮”的親身經歷者,我見證了人間的許多悲喜離合,掙紮與迷茫,不免有些感慨萬千。

    閲讀全文…

  • 逃為下策(許萬常)2024.04.2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4.04.29 許萬常 人可以逃一時,卻不能逃一生。 這似乎一種常態:每當遇見困難,人不是勇敢地面對,而是膽顫地逃離。以為一旦離開,問題就不存在了。 我一向是個膽小的人,從小就是怕這怕哪,不論真實的或想像的,現在的或未來的,全都在怕。人若是要怕,這一生中,無時無刻,絕對不怕找不著可怕的事。 譬如說,考大學很可怕,因此,我一生只考了一次。所謂的一試定終身,一次未上,我就逃之夭夭了。談戀愛亦是如此,女孩一旦有些思遷的風吹草動,我總是識相地趕緊先離開,免得受傷害。 這或是我此生的哲學:逃為上策。 事實上,逃為下策——人逃走或可暫時保命,但是問題依舊存在;從未擊敗的敵人,仍舊是敵人;未曾克服的個性缺陷,會繼續影響我們的一生。 “個性卽命運”,我總是以此為藉口;面對天生懦弱的自己,常感無能為力。長久以來,我總是在祈禱:求主賜我一顆剛強壯膽的心。 愛的事逃不了,愛上帝和愛人兩者都逃不掉。不論遇見了什麼困難,或是多麼大的障礙,愛是留下來,不是離開。 “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約》6:66)讀到了這個記載,心頭總有莫名的感慨,心想,這不就是我一生的寫照嗎?不都是如此嗎?這種事常在我們週遭出現,在某些危險的情況下,逃離比留下來要方便得多。 “你們也要去嗎?”(《約》6:67)當初,主耶穌問十二個使;如今,祂似乎也在問我們。 有些時候,我真的是想逃掉的,一走了之,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但是,我不禁捫心自問:“真逃得掉嗎?”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6:68)愛是逃不掉,生命也逃不了。 還是留下來吧!再愛一次,再活一天,再給自己或別人一個機會,再度地決志信主愛主,愛主愛人都要天天地重複、重溫、重惜,唯恐自己忘記。因為,愛主愛人,都是天天的事,都是今天再來一次。 愛是有點困難,但是,“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人想逃是害怕明天,人留下來是活在今天;愛是顧念現在,不是擔憂未來。 愛上帝、愛人不是左顧右盼,見遇思遷,而是《詩篇》所言:“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73:25)愛是在天上有一位上帝,愛是在地上有一個人。 除你以外,我們無處可逃。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從福音書看賦權與限權:與耶穌走向金字塔底端(歐雨虹)2024.04.27

    這時代的網路,帶來了發言權的扁平化——不是只有專家、官員,有權力公開發表言論。任何人,不分社會地位、學歷,都同樣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