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會史上不可不知的六位瑪利亞(二之1)(亦文)2020.10.13
很多差會領袖困惑地問:“為什麼我們向上帝求弟兄,蒙召的卻都是些姐妹?”“漢子們哪裡去了?”這恐怕也是絕大多數差傳機構的困惑。關鍵並非在於奉獻自我的女性太多,而是委身大使命的男性太少。 […]
很多差會領袖困惑地問:“為什麼我們向上帝求弟兄,蒙召的卻都是些姐妹?”“漢子們哪裡去了?”這恐怕也是絕大多數差傳機構的困惑。關鍵並非在於奉獻自我的女性太多,而是委身大使命的男性太少。 […]
我希望藉創作這些屬靈前輩的肖像畫,向主獻上感恩贊美,用視覺藝術來表達蔡蘇娟的肺腑之聲:“但願我主耶穌自己的香氣,藉著我沉重的擔子、長期的病痛、人們的誤會、日漸衰弱的身體、經濟的困頓、對未來的茫然,在這個幽暗的房間、黑暗的角落裡,自由放送。” […]
公元1932年(民國21年)10月15日,“小婦人”艾偉德(Gladys Aylward)出發前往中國傳福音。 […]
“慕拉第聖誕奉獻”(Lottie Moon Christmas Offering)已成為一年一度的無聲盛典,也是為了默默記念這位為中國人傳道奉獻一生,最終在聖誕節當天去世的宣教聖徒慕拉第。 […]
公元1807年(清嘉慶12年)9月4日,馬禮遜抵達澳門。 […]
公元1865年(清穆宗同治4年)6月25日,戴德生在倫敦以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的名義,將10英磅的小額款項存入銀行,代表中國內地會的成立。 […]
1855年,賓惠廉進駐上海,與年輕的戴德生相遇,進而成為一對互相敬愛的同工,在一起工作了相當一段時間。賓惠廉比戴德生年長17歲,且早他4年到中國宣教。因此戴德生把賓惠廉看為屬靈的導師。 […]
網路發達的今天,紙張閱讀越來越少。前不久,在小組活動時,陳亮弟兄贈我《尋找•蘇慧廉》一書。該書曾入選2013年度十大好書(參“深圳讀書月”與《經濟觀察報》http://www.eeo.com.cn/2014/0210/255916.shtml。編註)。讀後,筆者覺得,這確是近年來少有的好書。 […]
身為華人基督徒、傳道者,我也很自然有一份感情,懷念奉獻一生在中國宣教的戴德生夫婦,感謝戴氏家族5代在中華地土宣揚福音。 […]
本文原刊於《舉目》雜誌56期 亦文 說到赴華宣教士,大多數人都會想 到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和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就如《約翰福音》3章16節被視作整本聖經的總結一樣,馬禮遜作為首位赴華宣教士、戴德生作為中國內地會創始人,兩位先賢幾乎成了整部在 華宣教史的“形象代言人”。 很多中國天主教史的著述上,都會提到:1552年,沙勿略因不能進入中國,含恨在廣州某一離島逝世。同年,利瑪竇在義大利出生。兩人雖未謀面,後者卻繼承了前者的意志,成功地進入中國,並撒下了福音的種子。 然而,很少有人會細究,馬禮遜於1834年在廣州夷館去世,戴德生於1832年在英國邦士立(Barnsley)出生、1865年成立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這之間的數十年歲月中發生過什麼事,湧現過什麼人。 近年來,因瓦萊利亞‧格裡菲斯師母(Valerie Griffiths,註1)的研究,和戴紹曾牧師與張陳一萍師母的考證,紛紜模糊的往事逐漸重現在我們眼前——填補馬禮遜和戴德生之間那段歷史空白的,竟然是6位名叫瑪利亞(註2)的女子。 創辦中文班 1824年至1826年,在廣州、澳門兩地生活了14年之久的馬禮遜,首度,也是唯一一次返英述職。在英期間,他大力推廣對華宣教的異象。但因為他的很多想法過於前瞻性,英國教會的反應並不強烈。 他在英國述職的短短兩年期間,他創辦了一項在當時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工,卻給後來的中國教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他為有志到中國宣教的青年男女,開辦了兩個中 文班。男子班設在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總部,由4名受過神學培訓的准宣教士組成。其中的3名,施約翰(John Smith,註3)、湯雅各(Jacob Tomlin,註4)和台約爾(Samuel Dyer,註5),後都加入倫敦會,投入新馬兩地的華人宣教事工(註6)。 女子班則設在馬禮遜家中,學生是3位名不經傳的普通女子:譚瑪莉(Maria Tarn)、紐薇爾(Maria Newell)和艾迪綏(Mary Ann Aldersey),即那6位瑪利亞中的3位。 […]
海外校园OC《举目》 | 网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