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挑戰

  • 所見決定所行(盧潔香)2025.03.17

    人的“所見”決定了所行,然而,不管人多麼有智慧,終究“所見”是那麼有限,

    閲讀全文…

  • 屬於教會的AI——為信仰打造AI模型(蒲正寧)2025.02.1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2.12 蒲正寧 ChatGPT及其他生成式AI的普及,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許多人習慣使用AI來產生內容或解答問題。然而,大多數AI模型,都是學習網路上的資料。這意味著,它們的知識庫中,可能包含異端、異教以及其他錯誤訊息。 當信徒在ChatGPT上詢問聖經或神學問題時,AI很可能給出錯誤的答案、教義。這是基督教會應該建立自己AI模型的一大原因。 為何要建立自己的AI模型 首先,教會自己的AI模型,可以確保內容的正確性。 我們可以使用經過審核的資料,例如註釋書、神學院老師的教材、知名牧者的講章及文章等,來訓練這些模型。這樣一來,當信徒向AI詢問問題時,AI會優先從這些可靠的資料中找出答案,準確度較高。此外,這些AI模型還能提供答案的來源,讓信徒清楚知道資料的出處,進而判斷其正確性。 其次,教會的AI模型能更好地滿足在地化(localization,當地化,編註)需求。 目前許多大型語言模型,主要以英文資料為基礎,進行訓練。這意味著,它們在處理中文問題時,可能出現錯誤、不適用的答案。例如,我在ChatGPT上詢問:“便利商店店員問我是否需要載具,是什麼意思? ” AI給出的答案是:“他是在問你,是否需要購物袋。” 這明顯是錯誤的。在台灣,人人都知道,“載具”指的是數位發票的存儲方式。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AI在地化的重要性。教會的AI模型,可以針對各個華語地區的文化背景進行訓練,使回答更準確,更貼近信徒的生活。 訓練模型面臨的挑戰 儘管建立教會自己的AI模型有許多優點,但訓練模型的過程並不簡單。 首先,訓練AI模型的技術門檻較高,通常需要專業的知識與經驗。近期,筆者所參與的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便開始計劃訓練更多教會專用的AI模型。然而,我們面臨兩大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經費問題。訓練AI模型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而這些資源通常需要昂貴的電腦設備和雲端運算服務。因此,需要籌措足夠的資金,支撐這些模型的訓練。 第二個挑戰,是資料來源。要訓練出優秀的AI模型,必須擁有高質量的訓練資料。我們需要與出版社、神學院、教會及其他相關機構合作,才能取得足夠的資料,來支持AI模型的訓練。只有資料共享,才能打造出真正幫助教會的AI模型。 簡化製作的方式 雖然訓練一個優秀的AI模型,聽起來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現有更簡單的方式來製作客製化的AI模型。例如,ChatGPT推出了一個“客製化GPT”(Custom GPTs)的功能,允許使用者即使沒有程式設計背景,也能通過一系列對話,來建立自己的AI模型。這些模型可以被其他人分享和使用,甚至免費用戶也可以使用。 製作這類GPT的門檻非常低。使用者只需在創建過程中,告訴AI自己的需求、模型的用途、主要服務對象,及AI的回答模式。ChatGPT會通過對話,引導使用者,一步步建立模型。 模型建好後,使用者還可以上傳高達20個相關的檔案。這些檔案,可以是聖經註釋書、講章、研究報告等資料。模型會根據這些檔案的內容,來回答問題。 筆者最近也嘗試訓練了一個《創世記》和《詩篇》的AI模型(見下圖)。雖然這個模型還在測試階段,但初步結果顯示,它在回答《創世記》和《詩篇》的問題時,表現得比一般的大型語言模型(如原本的ChatGPT)更好。 結語 教會應該積極採取行動,使用經過教會認可的資料,來訓練自己的AI模型,讓AI的回答不僅避開錯誤的教義和異端內容,也更符合教會的需求。這些AI模型,不僅可以協助牧者製作教材,還能回答信徒的日常信仰問題。由於模型所使用的資料,是經過教會精心挑選的,它們給出的答案會更為可靠。 在這個科技迅速變遷的時代,教會不能再忽視AI的存在。我們必須主動擁抱這項技術,將它轉化為我們的有力工具。通過訓練符合教會價值觀和信仰的AI模型,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應對異端和異教在網路上的傳播,保護信徒,並促進福音的廣傳。希望未來有更多教會和機構能夠參與進來,共同努力,為教會的AI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為臺北林森南路禮拜堂長老,中華福音神學院資訊中心主任,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閲讀全文…

  • 我的“靈性地圖”是哪張?(陳世賢)2025.01.20

    成為基督徒後,人生仍會繼續遇到難題與挑戰,這時,我們往往希望有人告訴我們,漫漫長路到底如何左彎右拐?接下來這段路程何時會結束?

    閲讀全文…

  • 好父親令女兒光芒萬丈——側記2024Oregon父女營(張慶棠)2024.11.06

    “當今世界最大的問題,是父親的缺失。”

    閲讀全文…

  • 作怎樣的器皿?(小剛)2024.05.15

    從小,我們就會挑戰父母的權柄,接著是老師的權柄,老闆的權柄……即使在教會生活中,牧師也常常會被挑戰,甚者更是挑戰上帝的權柄。

    閲讀全文…

  • 看似無情的信心挑戰(佘亞弘)2024.05.10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原刊於2020.07.07 佘亞弘 經文:“耶穌從那裡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當下,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祂腳前。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非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耶穌對她說:‘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耶穌對她說:‘因這句話,你回去罷!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可》7:24-30) 從對上帝願萬人得救的角度來看,耶穌對這位希臘婦人的態度,讓人看似無禮、不留情面,令人費解。難道耶穌真的歧視,甚至鄙視這一個身陷女兒災病的母親? 在簇擁祂的群眾中,耶穌知道許多人是從自我角度,為了得醫治、解脫,甚至只是看神蹟、巨星表演、湊熱鬧。但面對當時猶太規矩視為不潔淨的這位母親,祂知道她與眾不同,在賜恩憐憫她與她的女兒前,祂挑戰、測驗這母親的信心。耶穌所說“不好拿兒女的餅給狗吃”,正是此考驗:如果你真的要得恩典,你信的過我嗎? 信心的挑戰在上帝兒女一生發展、成熟過程中是常態,信心因不斷被挑戰而得以拓展,那些源於上帝、看似無情的環境、際遇,是恩典的主擴展信祂之人信心的工具,結果是讓你我藉信心,定睛可被信靠的上帝,超越環境、際遇,成為信心巨人。 禱告:主啊,謝謝你藉著這個希臘婦人,教導我們何為真正的信心。謝謝你藉著許多挑戰,讓我們的信心得以成長,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閲讀全文…

  • 深度好文:疫情下服事的挑戰和機遇(蘇文隆)2020.3.30

    這次疫情波及之廣、影響之大,是我們從未經歷過的;它所帶來的痛苦,也是我們未曾體會過的。希望我們不要再這樣繼續下去,要回到神的面前。

    閲讀全文…

  • 本文旨在探討,在世俗化的大環境裡,神學如何受其影響;同時,華人教會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會怎樣受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實用主義或享樂主義的侵蝕,而走上偏離聖經的正途。

    閲讀全文…

  • 依我個人看來,中國人未來的20-30年所面臨的神學挑戰是艱巨的。那將是莊稼收割的時節,重任可想而知。作為中國的年輕一代學人,如果看不到這樣的異象,不為未來做好預備,則一切都將成為紙上空談。

    閲讀全文…

  • Editor’s Note: In the last few issues we have published articles on recommended preparations for persons who have decided to return to China. Starting from this issue, we continue to publish articles of returnee’s experience, to help us appreciate in real terms the problems they might face once returned, as well as their struggles. This…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