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會服事
-
為“雙標”的原因何在?我們該如何面對?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筆者見過不少類似的情況,卻不敢妄加判斷,只是把些許思考晾曬在這裡,供大家評判。
-
有位弟兄信主之前,已積極參與教會活動;信主後,更是教會重點栽培的“明日之星”,組織並帶領各種聚會。然而,一兩年之後,他卻沉寂下來,提起事奉就心驚膽跳,甚至變成一個不冷不熱的基督徒。
-
在神國度中的建造也常是如此,沒有一個服事比另一個服事更重要,也沒有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重要,而是在神的恩典中一起學習、一起領受、一起成長。
-
幾年前,在本市聯合教會聚會中,有一天我領詩。聚會結束後,一位別的教會的領詩姊妹走來,一開口就說:“你麥克風太大聲,為何不事先調好?事奉不忠心!”旁邊的人當場目瞪口呆,而我只有嘴角掛著勉強的微笑。其實,我大可解釋,教會沒有回聲的擴音器,我在台上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全靠音控的弟兄姊妹調音。但我選擇靜默,因為我知道音控的弟兄姊妹已經盡心了。
-
我們都瞭解“有人的地方都一樣”:都有七嘴八舌的問題,教會也不例外。所以任我們怎樣議論分析,仍難堵眾人悠悠之口。所以若要挽回人才,減少事奉同工的陣亡率,倒不如幫助弟兄姊妹對事奉有個心理裝備:事奉路上,恩賜和熱誠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條件,而是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這包括調解糾紛,處理衝突,容納軟弱肢体,接納批評,和饒恕傷害你的人。
-
他們在談話中,常不約而同地表示,對華人教會中一些普遍的論斷批評不滿,包括教會中常聽到的“你這樣做會令人跌倒”、“你這樣做不屬靈”、“你這樣做是靠血氣,不是靠神”等等。面對這些論斷,他們如履薄冰,步步為營,無法安心自如地在教會事奉。
-
在這以華文為主幹的教會結構下,英文部事工會遇到怎樣的困難?中、英文部 彼此成員背景、年齡、文化和溝通方式的差異,是否會影響教會的同心和工作的推展?如何幫助中、英文部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增進彼此了解?
-
座落在洛杉磯唐人街的“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建立于1952年。當時是由幾位老華僑和幾位從香港來的信徒組成的,廣東話是主要的語言。由13個人開始的事工,後來發展為逾兩千人的興旺教會。
-
前不久曾在兩處教會參加特別聚會,會後有機會與兩位牧師閒談,他們都以當天聚會的詩歌敬拜為話題,說了一些心裡的感受。
-
在教會中惟一不可與人妥協的,只有基督的真理,其它的,如不是什麼重大事件,彼此能退讓的就退讓。畢竟教會是眾弟兄姊妹的屬靈家庭,每個人都有參與、表達意見,與被人接納的權利。因此,彼此尊重,彼此接納,就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