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移民
-
其實青少年教育的困境,並不僅存於華人教會和家庭。美國本土的青少年,在尋找自我身份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經歷挑戰 。
-
旅居泰國將近兩年,兩年以來,作為一名“潤潮”的親身經歷者,我見證了人間的許多悲喜離合,掙紮與迷茫,不免有些感慨萬千。
-
人生總會有遇見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決定,是讓苦難毀滅我們,還是靠著主重新站立?
-
古往今來,山總能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我見過形狀不同、顏色各異的山,唯有兩座讓我終生難忘。一座位於我童年時的老家,另一座位於南半球的新西蘭。我初次見它們時,都是身陷困境之中。可惜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天地山水間有位神奇的造物主,更不知道可以“向山舉目”,可以向祂禱告、呼求。我以為只是在不經意間看見了兩座山。
-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文/吳蔓玲。我聽說,難民不見得都想移民加拿大,除非他們有親戚住在加拿大。這是可理解的,離鄉背景大遷移要面對的挑戰,對沒經歷過的人是很難想像的。前些日子,我看到一則對一位來自中東難民的訪問,他原是醫師,但為自己能夠在學校找到工友的工作歡喜,認為自己算是幸運的,他打算再讀點書。
-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5.12.02。文/臨風。我們姑且不討論政客們的意見,他們不過反映選民的心態。我們要探討,基督教界對接納敘利亞難民這件事怎麼看?我們發現,看法非常分歧。
-
惟誠接過來一看,是美國移民局對因受宗教迫害而申請移民的人,提出的與信仰有關的常見問題。“你如果幫助我把問題翻譯出來,並寫上答案,我可以付你報酬。”女士補充道。
-
亞裔移民的下一代很少留在原來的亞裔教會,成年後多數選擇多族群、多文化的新型教會,例如Mosaic,Newsong,等等。這類新型教會沒有傳統教會“文化戰爭”的包袱,與文化接軌良好,充滿活力。近年來有更多亞裔領導的新型教會出現。他們更能滿足亞裔下一代的需要。這批領袖都是三、四十歲的亞裔新生代。
-
1979年復活節,我12歲,在以移民為主的教會受了洗。就在這之前的幾個月,我所知的世界塌陷了,到現在,我還在想如何將它一塊塊補回來。
-
我見識過教會因英語事工而引發的諸多紛爭,自己也曾受傷纍纍。不過,以前我看為嚴重的事,現不再介懷,因為我對英語事工的想法已有了改變。新的觀念漸成雛形,姑且名之為“融合觀”(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