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icture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BH49期

知識和靈命的關係,是《舉目》2011年新策劃的第三個主題(參56頁)。雖然追求知識與敬畏上帝是相輔相成的(參《箴》1:7,29;11:9),但在華人教會中卻對知識的看法不一,且時有疑惑:知識是否會令人遠離神,以致教義偏差? […]

No Picture
主題文章

反智主義(周學信)

  “服事神不需要滿腦的知識,只要經驗就夠了。不用想太多,好好去感覺、領受。”“朋友邀請我一起去神學院修課,但是教會的長老對我說,神學會使人驕傲、自我膨脹。” […]

No Picture
主題文章

逃避理性(范學德)

然而19世紀末期,人們開始了大逃亡,從理性的王國中逃遁。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宣告了理性主義的破產。面對著破了產的理性主義,人們把理性順便也扔掉 了,非理性明目張膽地登上了寶座。人不僅僅成了一個碎片,他簡直就是一團情緒,一堆感覺,一窩子衝動,一個看不到底的下意識的黑洞。 […]

No Picture
事奉篇

主動學習,而非單向輸灌(呂鴻基)

成長是生命的象徵——或快或慢,或平順或波折;內蘊的生命本質,必然會在現實生活中流露。有人做保羅栽種的工作,有人做亞波羅澆灌的工作,但只有神叫人真正 成長(《林前》3:6-7)。參與栽培、帶領事工的弟兄姊妹,是與神同工,幫助人活出神賜給的活潑屬靈生命力。這是極具永恆價值的,是蒙神喜悅的事奉。這 樣事奉的人,也必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經歷神同在的喜樂。 […]

No Picture
主題文章

反智?還是反靈命?(黃藥師)

綜合以上的觀察,華人教會“缺乏教義知識的根基……”,根本的原因不在“反智”,而在於華人教會的文化不是“效法基督”,以及追求“活出基督”的屬靈生命 (《羅馬書》15:4-6),而是“安逸度日”。加上教會對於教義知識、教會歷史及聖經知識的“傳遞方式與內容”,不太能落實在基督徒日常生活的靈命成長 中,使得大多數基督徒沒有願望去獲得有深度的、完整的“教義知識、教會歷史及聖經知識”。 […]

No Picture
事奉篇

平衡木上的踱步(盧潔香)

今天的社會變幻莫測,道德標準、政府功能、職業精神等概念越來越模糊,人很容易在尋找平衡中迷失方向。基督徒生活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委實不易。聖經常以運動員來比喻追求屬靈生命成長的基督徒,而一個運動員發揮到最佳水準的關鍵,在於掌握平衡。 […]

No Picture
時代廣場

中東“大地震”(黃光賜)

基督徒要幫助身困大地震的人看到出路,在黑暗中得見真光,有三個實際可行的策略:首先,提出《可蘭經》及《聖經》中共有的記載,如創世、人物,目的是引起回 教徒對聖經產生興趣。第二,提出一段《可蘭經》中有關耶穌的經文,一起討論,目的是希望他們考慮信耶穌。第三,幫助回教徒在信主耶穌後,能解決神學與信仰 上的難題 ,紮根在聖經真理上。 […]

No Picture
時代廣場

藝術創作與偶像崇拜的爭議(臨風)

歷史上用藝術作品來表達信仰,也常引起爭執,因為藝術品中的聖像很容易被當作敬拜的對 象,成為實質上的偶像崇拜。例如,幾年前新聞報導,某處的聖母像很靈驗,可治病,甚至會流淚。於是,無數信徒從世界各地趕去膜拜。還有一次在新墨西哥州, 我親眼目睹某個天主堂外擺著一堆拐杖。據說,都是向聖母像禱告的瘸子痊癒後留下的。 […]

No Picture
事奉篇

墻(陶其敏)

學謙覺得,他與黃牧師之間似乎有一個玻璃牆,而且不斷加厚。雖彼此還互相看得見,也保持著教會事工的同步性,但心靈的交流卻像隔靴搔癢,對話也限於問候和具體事情的交代。甚至,二人之間的距離和張力,其他執事都看得出來。 […]

No Picture
事奉篇

拆牆——回應《牆》(新民)

開誠佈公的私下溝通,可以增進瞭解、消除誤解。遺憾的是,許多牧長、同工不善建設性與良性的溝通,常常以“消極冷戰”或“積極熱戰”這兩種衝突性的方式,來宣告情感與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