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icture
成長篇

中國教會60年(五):雜草叢生

本文原刊于《举目》61期 謝文郁 1989年,對於中國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對於中國教會來說,也是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春天,在北京發生了一場政治“動亂”,波及全國、全世界,觸動了中國社會的每一角落,挑動了每一個人的神經,在中國人心中注入了一種社會意識,驅動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        這場運動的實質是,一批浸淫在80年代自由主義思潮中的年輕知識分子,在美好理想和善良願望的驅動下,想用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改造中國政治。他們希望在學生運動中實現這一理想。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殘酷的中國政治面前,如卵擊石,頭破血流﹗              這場政治動亂最終成了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那些積極參與運動的自由主義旗手,在嚴峻的政治壓力下被迫外逃,最後只能在西方國家的庇護下,在海外搞所謂的“民運”。留在國內的代言人也無處發聲,只能閉關自守。            另一方面,這場運動對政府的意識形態也是毀滅性的。自始至終,在如何結束這場動亂的問題上,人民的期望和政府的做法完全對立。當這場運動被政府強行用暴力壓制時,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跌至谷底,政府所倡導的信念從此失去號召力。           之後,中國社會進入了所謂的信仰空白時期﹗ 宗教熱情的蔓延            人是需要在信任情感中生活的。這一情感先是在父母的懷抱中得到滿足,後是在社會關係中得以滿足,最終則在宗教生活中得以滿足。中國人原本在共產主義理想中,滿足了自己的宗教情感。現在,這個理想破滅了。            信仰空白的生存狀態是令人絕望的。當一切在理性中看得清清楚楚、從今日到死亡的每一天都按部就班時,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呢?這是令人窒息的生存﹗政府的宣傳已經失效,自由主義理念已經七零八落。還有什麼可以滿足人的終極信任情感呢?            於是,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宗教場所,包括官方認可的公開宗教場所,如三自教會和天主教的教堂,各種各樣的佛廟、道觀,回人的清真寺,鄉村的祖宗廟等等,都呈現出復興的景象,人氣越來越旺。             佛教的香客人數增長速度最快。大大小小的佛廟,香火熏天。與此同時,基督教家庭教會也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雖然具體人數難以估計,但是,只要進入河南、安徽一帶,無人不驚詫家庭教會信徒人數的增長速度。            宗教成為了熱門話題。 文化基督徒現象            在長期的無神論教育中,“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鴉片一詞,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就是罪惡的象徵。它讓人聯想起1840年的鴉片戰爭。因此,對民眾而言,說宗教是鴉片,等於說宗教就是罪惡。            然而國門打開之後,中國人看到的是,西方社會儀態萬種、和諧富足,令人羡慕、嚮往。而且,這個美好的社會,竟然保持著基督教。對於理想破滅、陷入信仰空白的中國人來說,基督教似乎意味著什麼,似乎指向某種奧秘。夾帶著好奇和冒險心態,一些中國人開始去瞭解、重視基督教。            199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趙敦華教授,出版了《基督教哲學150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讀畢,大家好像發現了新大陸:原來基督教還有這麼豐富的思想資源﹗             接著,劉小楓博士加盟香港道風山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並以此為基地,在中國大陸翻譯出版了大量的基督教神學著作。            在這兩股風潮之下,中國思想界一場影響深遠的基督教熱,如火如荼地展開。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這股基督教熱造就了一大批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所謂“文化基督徒”。             這批人,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共產主義理想在他們心中失去了地位。但是,沒有信仰的生活是令人絕望的﹗他們在閱讀基督教文獻的譯作時,找到了某種共鳴──耶穌的死是為了世人的罪﹗這是多麼偉大的人格﹗用劉小楓的話來說:他們感覺到,他們的生命“因信了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的愛而發生了改變”(《現代語境中的漢語基督神學》,第28頁)。信仰是有力量的﹗ […]

No Picture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BH61期

           政治,為“管理眾人的事”,自古就是影響教會如何為主作見證的重要因素。有政治權柄的基督徒,需要仰望上帝,好使自己有行使公義的智慧(參《箴》8:15-16);無政治權柄的基督徒,也有必要了解政治,並為政治參與者,懇求、禱告、代求與祝謝(參《提前》2:1-2)。             本期《舉目》陳宗清說明教會要在世上作光作鹽,一定得涉足政治。范學德補充,政治如文化、信仰,是信徒當去影響的生活層面之一。于明捷提醒基督徒若參與政治,目標在追求人的尊嚴與社會的公義。王敏俐舉摩西與約書亞為例,闡明基督徒政治領袖首在放棄自己的主權,才能將這個世代 “帶入”合乎聖經的世界觀裡。臨風則強調,聖徒要以謙卑來發揮政治影響力,以謀求人類社會共同的善、正義和福祉。            王星然寫了一個故事,描述因時代轉換而影響到學生事工方式的選擇時,竟然在教會中也發生政治(權力)鬥爭;而謝文郁續寫大陸政權改變之後,中國教會的第5個10年,即90年代的中國,因政治的變動而進入中國家庭教會大發展的時代。             顯然,透過《舉目》雜誌作者們的書寫,反映出21世紀的華人教會,逐漸脫離對政治的畏懼、疏離或反感,尋求更積極全面的福音影響力,並更誠實、坦然與勇敢地面對教會內部不完美的政治運作。

No Picture
主題文章

基督徒的公民本分(陳宗清)

年輕時我矢志跟隨耶穌,當時正值20世紀60年代末,台灣講國語的正統教會,受復興主義和敬虔主義的影響,一致主張正確追求的目標即是成為“屬靈人”,而屬靈人的特徵大概就是熟悉聖經、不愛世界(或解讀為“不食人間煙火”)、熱心傳福音、全然為主而活等。 […]

No Picture
主題文章

上限與下限──基督徒該如何關心政治?(于明捷)

“基督徒應該關心政治嗎?”大哉問﹗這實在是個既重要,又實際,卻又頗有爭議,更相當敏感的話題。欲解此疑,不妨先說個小故事:十幾位大陸背景的基督徒一起聚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其時正值台海關係再度緊張,菜過五味後,自然聊到這一熱點話題。一時間群情陡漲,目標一致,你出謀,他劃策,大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之爽。 […]

主題文章

山下之城 ──基督徒與世俗政治(臨風)

住在美國的人,或許對2012年這次大選中的互相攻訐、國會中黨派的激烈鬥爭,感到十分厭煩。許多基督徒也懷疑,參與政治活動(多數是烏煙瘴氣的),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

No Picture
生活與信仰

新俠客行(捲毛燕)

那幾天是我到美國以來,心情最沮喪,信心最不足的日子。從來沒有這麼傷心過,不相信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我的聖經竟然遺失了。 […]

No Picture
生活與信仰

我買不起您的門票(耶利米)

無論這個世界科技如何進步,國家如何發達,福利如何完善,占據金字塔底部的窮人總是大多數。究竟上帝的祝福是讓人富有,還是貧窮?上帝更保佑富人,還是窮人?這些問題我一直想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