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事奉篇
-
很多差會領袖困惑地問:“為什麼我們向上帝求弟兄,蒙召的卻都是些姐妹?”“漢子們哪裡去了?”這恐怕也是絕大多數差傳機構的困惑。關鍵並非在於奉獻自我的女性太多,而是委身大使命的男性太少。
-
每一集的最後一段,我總會問每位受訪者,“您對‘宣教’有沒有特別的定義?”(What is mission for you?),即宣教對他(她)來說,到底是什麼。令人驚訝的,這百來位人物,幾乎對宣教都有著不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定義。
-
其實在整本課程中並未特別著重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的區分,而且在整個課程結束時,引用“使命人生”指出胸懷普世的基督徒和教會可以有的4種生活方式:前往(Going),歡迎(Welcoming),差遣(Sending)和動員(Mobilizing)。問題的重點不在於一位胸懷普世的基督徒該去哪裡,參與什麼事工,而在於個人與神為友、委身於神的宣教使命。
-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宣教,最重要的是抓緊一個原則:一切最終的目的是抱持著“榮耀神”的心志,參與“神的宣教”。
-
所以教會必須人人總動員來傳福音,並且要從自己的社區和職場開始。換句話說,宣教不再只是差派少數宣教士出去,宣教的工廠也不再只是遠方未曾聽聞福音的地區而已。
-
以耶穌的標準套於今日,就是我們接待一個渾身有氣味的遊民的態度,跟接待外請講員的態度,應當並無二致。人看人時,總是先看見跟自己有差異的地方。當教會如此行時,她與世界的本質性差異,就被彰顯出來了。世界不可能看不見這踐行出來的愛,就像人們無法對耶穌那顛覆性的接待舉動視而不見一般。
-
以往談到宣教,通常是包括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但教會中一些會友參加過著名的宣教課程Perspective和Kairos後,回到教會,只認定跨文化宣教才是宣教,從事跨文化的宣教士才算宣教士。這種看法也影響到教會的宣教策略,只支持跨文化的事工和宣教士。請問:你如何看待此事?
-
作為海歸,我們要在歷史的長河中,看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這是我們的格局。
-
我曾經問神:“你要我做什麼來服事你?是司琴、領唱、還是離開敬拜組?”我永遠不會忘記心中升起的感動:“你做什麼我都開心,但是你願意‘給’嗎?”
-
普世教會是指古今中外所有相信基督的人屬靈上聯合的個體。普世教會明顯不是實體的,是一個抽象的屬靈概念,不受地理的限制,網路教會顯然是在普世教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