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真理

  • 靈修 本文原刊於《舉目》50期        今天和先生一起去另一個城市,探訪一對年輕的夫婦。我們一同搭公車,再搭火車。有先生陪伴的路變得很短。和先生一起出門,可以不帶錢包,可以不用自己買車票。他給我買熱咖啡,買零食,幫我揉揉酸疼的胳膊。到站了,幫我叫出租車。        除此之外,當我陪那對年輕人聊天的時候,他還現身說法,開導那位弟兄。同為丈夫,說話格外有共鳴。 18歲才問的問題         夫妻間常常會以簡單的“愛與不愛”來定義彼此的矛盾──我要買一件東西,你不讓我買,你到底愛不愛我?我回家晚一點,你對我發脾氣,你究竟愛不愛我?         其實夫妻之間,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問,因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我確定,他(她)是愛我的。”耶穌說:“……神配合的,人不可以分開。”(《可》10:9)因 為婚姻是神聖的盟約,不愛是不可以的,不愛是不合真理的。“愛與不愛”是你18歲時候的問題,現在最好不要問了,因為,“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 以自由。”(《約》8:32)。         既然你知道一定有愛,為什麼感覺不到愛?那就要問自己,我有沒有將我的愛正確地表達給對方?聖經《雅各 書》1:22-25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 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這就是說,我知道我們是夫妻,必定有愛的,那麼我要去行。我知道我回家晚你會牽掛,我就要早點回來;我知道你節省,我就要節制少花錢,而且不感到委屈;我知道你很喜歡逛街購物,就主動陪陪你,還捨得花錢(儘管掏腰包的時候,確實有點心疼)……         這就是行道,是我們常說的捨己,我願意遷就你,願意為你的喜歡而不再堅持自己的不喜歡。願意包容你的小心眼,願意容忍你的壞脾氣。         這對夫妻很可愛,聽了我們的話,一起流淚禱告。他們明白了婚姻中會有傷害,但是主的愛可以醫治任何傷痕。就像有媽媽在身邊的孩子,學走路不怕摔倒。 只要是夫妻,一定有愛         我探訪過一些華人夫妻,我發現幫助基督徒比幫助非基督徒容易得多。因為你若對不信主的夫婦說:“你們的婚姻是神聖的盟約,即使感覺不到愛了,愛仍然是存在的。這是真理。”他們多半對此嗤之以鼻。         可是,不管你信與不信,真理都不會改變。就如一個直角三角形,一定有一個角是90度。你可以強行說它不是90度,但改變不了事實。這跟你相信不相信,是沒有關係的。         只要是夫妻,就一定有愛。你不信嗎?那請你看看那些離婚的“冤家”,深夜夢中哭醒,心痛著想的是誰?恨得越深,越表明的是什麼?         真理使人得自由,沒錯的。當你明白,你對面這個不可愛的人,其實是你的最愛,你是不是更能包容她(他)的不好?當你明白,你生氣的時候恨之入骨的人,其實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是不是就不會輕易地說“當初看走了眼”?        說對方一無是處,等於說自己當年是個瞎子。其實不是當年是瞎子,是現在還沒有“得自由”而已。        這一天探訪朋友的經歷,使我和先生有非常的收穫,也非常感恩。感謝主叫我們得自由,生命才如此美好。

    閲讀全文…

  • 侄子Ben,年逾而立,一直以乖張自許、叛逆自命、失喪自得、墮落自喜,竟於上個月痛改前非,過起了禱告靈修、聚會向主的生活。

    閲讀全文…

  • 研經材料:《約》7章

    閲讀全文…

  • 從主後325年“尼西亞會議”到主後381年的“康士坦丁堡會議” 之間,教會面臨“三位一体教義”的爭論,被史家稱為“亞流派之爭”。

    閲讀全文…

  •   在被苦難沖得七零八落的人生中,是否還值得堅守那一份對生命的認真和執著?在名利滾滾的紅塵世界,是否還有必要保守那面向上帝的素樸貧窮?

    閲讀全文…

  • “爸爸,你怎麼可以這樣論斷人,你太歧視了!!”正值青少年時期的小女兒,突然忿忿不平地對我表達嚴正的抗議。她激動的情緒,讓我嚇了一跳。

    閲讀全文…

  • 在教會中惟一不可與人妥協的,只有基督的真理,其它的,如不是什麼重大事件,彼此能退讓的就退讓。畢竟教會是眾弟兄姊妹的屬靈家庭,每個人都有參與、表達意見,與被人接納的權利。因此,彼此尊重,彼此接納,就至為重要。

    閲讀全文…

  • 那麼,能不能活得簡單些?能不能讓自己輕鬆些?對生活的慾望能不能不要太高?要求不要太多?能不能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卻不把明天當成今天的負擔?能不能對成功有想像,卻不必為未必能得到的成功而犧牲簡單快樂的生活?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