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董家驊
-
真實、持久的悔改,來自與真理和恩典的相遇。教會中的道德魔人,需要從審判台上走下來,揭下虛偽的面具,坦誠面對自己的問題和掙扎,才能真正成為基督的身體,向放蕩在外的浪子見證上帝的愛和福音的恩典。
-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每週的主日崇拜都適合非信徒參加,那麼,佈道豈不是更能成為教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這種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不知壓垮了多少牧者和領袖——幸運一點的,辛苦撐到“善終”。也有人不幸跌落罪惡的深谷,身敗名裂。
-
後來到美國讀神學,接觸到許多新建立的教會,強調用創意的方式來重新“成為教會”。我便想像,以後和三五好友建立一間教會,有些舊傳統可以廢除,有些東西要添加進去——也許,主日的敬拜要更有氣氛一點,講道可以更生動、活潑一些,教會擺設要有點後現代的凌亂美,崇拜程序要盡量精簡……
-
北美華人教會如何在現今時代,唱著新歌,與舊歌應和?也許應該重新回到上帝的“創造、啟示和群體”,加入歷世歷代上帝百姓的大合唱中,在我們這一代見證上帝的慈愛、信實和能力。
-
教會不是工廠,而是上帝的藝術創作室。保羅以上帝的作品來形容門徒,每個門徒都是在基督裡創作的藝術品(參《弗》2:10)。教會不是要機械地製造出一批批門徒,而要參與上帝的創作,雕塑出一個又一個門徒。 在上帝雕塑祂子民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信徒都當參與其中,一方面接受雕塑,另一方面也參與上帝對他人的雕塑。
-
現在進入21世紀已近20年,中國留學潮依然強勁。大批年輕的中國留學生赴美讀書。中國的新移民也不斷湧入,其中包含許多10幾、20歲的年輕人。 令人不解的是,雖然留學潮和移民潮強勁,北美華人教會的成長卻趨緩。近年,許多教會更進入另一種窘境:華語事工老化,同時又留不住第二代講英文的年輕人。
-
幾個月前,英文堂聚會時,我見到了Brian。Brian在這間教會長大,上大學後就沒有再來聚會了。我問他為何離開?他聳聳肩:“覺得在教會有點壓抑吧!太多規矩和限制了。”別人告訴我,Brian本是一個很乖的孩子,但上高中後與教會漸行漸遠,後來乾脆就不來了。Brian的父母都是教會的忠心同工,為此很傷心……
-
教會是上帝所召聚的百姓,是基督的身體,是聖靈的居所。門訓和宣教不應視為教會的兩個事工。教會也不是為了推動門訓和宣教而存在。 萊特提醒我們,教會本身就是上帝宣教(God’s mission)的結果,也為上帝的使命(God’s mission)而存在。教會要在這個破碎化的時代,忠於上帝的使命,以及上帝造人的目的,見證上帝的心意。
-
繼續開車的路上,我不禁在想:他是怎麼流落在街頭的?他的家人呢?感恩節前一天,世上有人為他的存在而感恩嗎?為何當我給他錢時,他臉上沒有任何反應,但是當我祝他感恩節快樂時,他反而開心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