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BH47
-
從中國大陸出來的人,富有理性是出了名的。向他們傳福音,他們會問你許多理性和哲學方面的問題,直到你答不上來。他們又是內心饑渴的人,最容易聽人講,然後思考,尋找真理。這些大陸的信徒,查經、思考、問理性的問題,好像他們的屬靈追求僅僅限於理性知識似的。可是,我本人來自中國大陸,我曉得,理性是我們這批人最常用的防衛手段而已!我們所尋找的,是真正的理解、愛護,以及完全的接納。
-
作為這個人群中的一分子,我嘗試從自我形象這一角度,對我們這代人“自我”的形成、特徵、偏失,及其在心理、行為上的反映,進行簡略的分析與反省,幫助我們自己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心理輔導,也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工彼此理解,減少“誤讀”。
-
在讀經、解經時,常涉及字詞的理解。我們對66卷聖經是否有整全的認識、對經 節是否有正確的把握,這些都與我們對字詞的理解有關。不同的解釋,會導致不同的解經。若錯解了字詞,輕則顧此失彼,解釋得通這句、卻解釋不通那句;重則可 、能混淆了真道。故此,解經時養成嚴謹的求證態度,頗為重要。
-
這是一個家庭、兩個世代、五個人的故事。在“每月百萬中國人死於沒有基督”的時代,台約爾(Samuel Dyer)祖孫三代,立志為中國人而活、為中國人而死,正應了聖經裡面的一句話 :“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啟》12:11)。
-
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10:23-33,是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信徒問可否吃祭偶像之物,所給予的答覆。這11節經文論及基督徒的“自由”問題,並對可否吃祭偶像之物,做了具體、實際的說明,給出了基督徒“自由的原則”。
-
並且,“擁抱神學”這一書名,不僅與副標題有重覆之處,也把“擁抱”限定在一個範圍內,因而忽視了更廣的,例如全人類對於擁抱的憧憬。根據個人的理解,原書名應該包含了幾重含義:首先,“排斥”一詞,揭示了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不接納與衝突現象。其次,身分認同和異己性,點出了導致這種現象 的原因,就是人為了確定自己身分,而對他者或威脅到自己的異己性,採取了拒斥與清除策略。最後,作者從神學視角,指明出路在於擁抱。
-
馬納牧師的這本著作,共11章,分成引介(第1章)及其他4個部分(2~11章)。在第1章的引介中,他為健康的教會下了定義。他認為,教會的健康與教會的增長是不衝突的,但是如果只注意會眾數目增多,而不注意屬靈的長進,那就會損害教會的健康。馬納牧師說,健康的教會一定會增長。健康的教會增長是很自然的,就像健康的身體會增長一樣。教會是由信徒組成的,如果每個人都在屬靈上增長,那教會群體也會健康地增長。
-
因此,在這歲末,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回顧一下今年的歷程,回顧一下我們在年初有過什麼目標或心願,一年下來,完成了多少?我們有沒有半途而廢?有沒有偏離目標?是不是我們的目標定得太高,需要重新調整?或者,有沒有失敗需要去總結教訓,有沒有罪需要去對付,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
-
近年來,從國內到海外,不時地聽到同學聚會的故事。有自己同學的,也有別人的同學的。有歡笑,有眼淚,等等,甚至還聽到一首打油詩,描述同學聚會帶來的舊情復燃、紅杏出牆等造成的婚姻破裂:“同學會、同學會,拆散一對算一對……”
-
“我剛到靈修院一個禮拜,軍隊就圈起了濰縣,開始攻打。這種條件下,仍有9個人受感動,要去新疆傳福音。聖經學院的學生和護士學校的學生,都抱在一起,哭著禱告,依依不捨,結果,這些要去新疆的人,錯過了上午11點鐘的飛機——那是最後一班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