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因信稱義
-
真正拯救的方舟只從個人的心裡駛過。十字架的靈風由內張開個人可能捨己的絕對超越空間,讓肉身全然向內收聚於內在超越空間裡面掠過的拯救靈動,隨內在超越的聖靈而自我超越地浮出罪的海面。
-
路德發現,上帝的義乃是外來的義,而非人的義。外來的義源於耶穌基督的功德,而不是人的美德或努力。人的義是通過律法而獲得的,而基督的義則通過福音而來。這種“律法和福音”的對立和區分,在路德的《基督徒的自由》一書中得到了闡釋。
-
所有的文化都服在上帝的主權之下。活在“因信稱義”立約關係中的中國基督徒的生命見證,能讓中國文化被基督信仰更新。
-
中國基督徒是如何理解“因信稱義”這個精髓教義的呢?又能否走出文化壁壘,看清中國文化該做出哪些調整、更新呢?
-
當我們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走向超文化宣教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也正是因信稱義的真理,因為保羅當時面對的挑戰,正是如何在一個大羅馬帝國下,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傳揚神國的福音,使他們都在耶穌基督救贖的愛中共同成長,榮耀真神和主耶穌基督。
-
筆者是二次大戰後在香港信主的,所屬的教會雖然也是屬改革宗背景,但在主日除了上教會 做禮拜之外,最多就是參加青年團契的禱告會;一旦離開教會,其他的事,例如做功課,購物,上館子等,都一樣照做。到了西敏神學院,才發現基督徒對舊約律法 有如此不同的看法。當然,若是我們回應安息日會所引起的爭論,並負起向猶太人傳福音的責任,我們更是不能迴避這個重要的課題。
-
路德指出,人文主義者與羅馬天主教所提倡的,都是“向上的宗教”(Up-Religion),上帝就像一位嚴厲的法官,他要按著世人的功德報答他們,按著罪 人的罪行懲罰他們。然而這看法疏忽了聖經有關對人類罪惡的教導,誤以為亞當以後的人,在理性或意志上不受罪的影響,故人仍然能夠依靠“人類本能的力量” (human natural ability)所做的善德而得救。
-
去年(2007)四月底,美國福音派神學協會(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主席Francis Beckwith離開基督教,加入天主教,驚動了美國教會界。
-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6世紀歐洲改教運動的偉人。他在基督教歷史和西方文化史上都是劃時代的人物。 馬丁·路德於1483年出生在德國的曼斯菲爾德鎮。在18歲那年,他進入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學耳弗特大學就讀。他本來一直遵父命研習法學,但一件奇事卻改變了他的志向。
-
聖經上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又說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 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林前》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