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潘霍華
-
這首詩寫於 1944 年的 12 月,世界歷史上最黑暗時刻之一。但詩作卻帶著滿滿的盼望和力量。寫下這首詩的,正是因參與謀刺希特勒而被下獄的神學家、牧者潘霍華,這也是一首寫給他所愛之人–他的母親與未婚妻的詩作。
-
人類真正的自由,來自於能使人稱義的道。稱義之道中,從起初到末了,基督全然都是為了信徒。
-
面對北美日益升溫的族群對立,以及令台灣社會分化的同性婚姻等議題,教會需要回到“耶穌基督和祂釘十字架”來察驗和回應。“耶穌基督和祂釘十字架”揭示了上帝如何進入破碎的世界中,承擔人的罪,以及自以為義之人的指責,最終在十字架上彰顯祂對世人的愛,暴露罪惡的權勢,並以復活作為一切的新起點。
-
潘霍華在時代的衝擊面前,所作出的信仰反思和行動,對當前華人信徒面對的境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啟示、參考意義。在有關潘霍華神學思想中文著作中,本書稱得上是最具深度的一本,不容錯過!
-
在這樣一個紀念宗教改革的主日、國會大選的日子,潘霍華會怎樣宣講呢? 潘霍華當日宣講的經文是《啟示錄》2章4-5、7節: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敵對你(But I have this against you, NRSV),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墮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上帝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
基督新教的傳統,是強調政教分離,但德國路德宗國家教會卻對納粹政權採取妥協。朋霍費爾對此做出反省,思考政權的源頭,也提醒教會勿忘自己的身份,不要將新教倫理學縮限在個人的層面,也要在實在倫理上負起責任!
-
本書收錄的潘霍華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論默想”(共4章),另一類是“對《詩篇》的宣講與默想”(共6章)。後者因“默想《詩篇》第119篇”篇幅較長被分別出來。
-
《耶穌的祈禱書》這本份量十足的小書,是希特拉全權統治時期容許他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書中潘霍華遵循馬丁路德從基督論角度詮釋《詩篇》,賦予其神學性詮釋的意義,並認為《詩篇》與主禱文之間有著緊密的相關性。
-
“團契”(Fellowship),在中文中是一個新詞,並且主要在基督徒當中流行。 《團契生活》這本小書,主題就是探討,對基督徒在基督的道中相處,聖經提供了什麼樣的原則。
-
那時我在教會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令我最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基督徒?而《追隨基督》一書,正好回答了我心頭的困惑。讀過這書的頭兩章後,我就信耶穌了,並立志一輩子跟隨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