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言與思
-
福音心理劇結合了聖經故事與心理劇,是一種團體行動式靈修。藉著挑選一段經文,在所服事的群體中,以經文中的故事來進行角色人物的扮演,並從中重新咀嚼聖經人物的感受。
-
創傷往往隱藏在生命的最深處。平日裡,別人看我表現出來的,多半是一個好基督徒形象:按時聚會、熱心參與服事,關心別人等等。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這好形象的背後,我是多麼的痛苦!我難以感受到上帝的愛!
-
然而直覺告訴我,主要來“奪”我孩子了。
-
最後,願意伸出援手的人,竟是一位平時往來不多的“外邦人”。當時我心裡對這個付出許多心力和感情的教會,由衷生出失望;同時我也警覺到我們捨近求遠地將生活重心都放在這個教會12年,反而因此沒有太多住家附近的朋友。未來,若像這樣再有緊急的事情,即使有遠水也救不了近火。如此選擇教會是否明智?我們也因此萌生換教會的念頭。
-
如果教會因為信仰的因素打壓萬聖節,那是否也應該考慮:不要再蹭中秋節的名義來舉行佈道會了?或是不要再假借春節愛宴之名來接觸慕道友了?這些傳統節期的慶祝,都可能讓華人教會之禁止萬聖節,變成一種假冒偽善的行為,有嚴重的“雙標”嫌疑!
-
在聖經中,多數時候人是處於領受上帝話語的被動姿態。但《詩篇》卻讓我們看見人主動向上帝發出話語:禱告給人相當程度的主動性,使我們有機會向上帝主動提出話題或議程;我們不只是接祂丟來的球,我們也發球給祂。 所以,我們當怎樣禱告呢?
-
《詩篇》一開始就提出了最深刻的3問:我的上帝啊,你為何離棄我?你為何不“救”我?你為何不聽我的“哀號”?
-
有人問在永恆裡我們要做些什麼?天天唱詩歌嗎?上帝會不會覺得很煩啊?答案是,問的人如果覺得煩,就不明白上帝同在的意義。
-
以上幾位聖經人物,都經歷了黑暗的幽谷,有許多痛苦和掙扎,但他們都有一個情緒的出口:向上帝傾訴。 這是基督徒的特權,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
-
這兩件事我都試著做了,但發現自己無法繞過幾個我還在探索原因、尋找答案的困境。它們雖然是個人的,卻可能也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代表性,於是我想藉這篇文章來梳理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