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事奉篇

  • 牧者的“心理”,如何健康?(郭鴻傑、劉心儀)2024.07.13

    他們所承受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更是內心深處,因誤解、羞辱、背叛、不被理解,且缺乏他人的支持所感受到的孤寂。

    閲讀全文…

  • 鴻溝的彼岸——與第二代青少年的文化差異(尹偉力)2024.07.01

    其實青少年教育的困境,並不僅存於華人教會和家庭。美國本土的青少年,在尋找自我身份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經歷挑戰 。

    閲讀全文…

  • 明日到期7/31/2024,最後一天!

    親愛的 《舉目》好友, 收信平安。在炎炎夏日中,非常謝謝您過去對《舉目》的關注與支持。 如今世界的發展風譎雲詭、超乎想像。作為一個媒體,為了更有效地服事眾教會、眾聖徒,我們需要不斷地自我調整、與時俱進:舉目望天,舉目望田;在似乎焦躁失序的時代中,支取安息並迎向挑戰——或持守初心,或領受異象,或更新盼望……在真道上持續長進。 因此,《舉目》非常需要您花4-5分鐘,來填寫一份簡單的讀者回饋,好讓我們“鬥拳不是打空氣”。 此讀者回饋表的填寫,將截止於7/31/2024(美國時間夜裡到期)。 請點鏈接https://forms.office.com/r/857EA2M8AU 或掃圖片上二維碼

    閲讀全文…

  • 華人教會需要春晚麼? (老鐵)2024.06.22

    今年,我與幾個核心同工聊了兩次。他們一致認為,春晚還是要辦的,畢竟這是接觸華人社群的好機會。

    閲讀全文…

  • 一次輕生帶來的教訓(陳恩加)2024.06.17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的回憶,其影響可大可小,所以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閲讀全文…

  • 背負十架,步行穿越都市(老鐵)2024.05.2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5.29 老鐵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過去,這節經文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應該如何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特別的決定 到了2023年復活節前,我決定背起真的十字架,步行去教會。 彼時,我們的教會還稱不上“教會”——只有十來個人,在本地的哥倫比亞第一浸信會的主日教學樓裡的一個小房間,每週查經聚會而已。 然而這年二月初,大教會行政牧師答應我們,可以從復活節開始,使用一個有160年歷史的老教堂,Boyce Chapel。對此,我們都很期待,畢竟,在一個教室的環境中講道,我沒有“感覺”,可能會眾也沒有。 為第一次正式聚會,我諮詢加州的盧牧師,和北達科塔州的張牧師,請教他們如何做好復活節的主題講道和服事。兩位牧者給了一些建議,甚至主日流程。我思考、禱告後,決定在復活節期間,從哥倫比亞國際大學,一直走到市區的第一浸信會,背著十字架,走耶穌的苦路。 會被歧視麼? 背十字架行走在城市裡,會被人歧視麼?會有人嘲笑麼?會被人吐吐沫麼?會被人打麼?會被人說炒作麼?會被人認為是行為藝術麼? 不想太多了,對於我而言,背十字架,是體驗主耶穌的勞苦重擔。不只是懷念祂背負十字架,而是真正實體感受背十字架,體驗一下耶穌基督的擔子。 不過,後來發現,十字架的確很重,因為遠行無輕擔。 為了真實體驗耶穌扛十字架的感受,我提前兩週,買了兩根8英尺長,4X4的木方。我和兒子一起,在社區裡扛著木方鍛煉,讓自己的肩膀能適應這個重量。 每根木方大約26磅。扛一根木方還好,沒那麼重。不過剛開始肩膀並不適應,畢竟木方很硬,壓的得肩膀疼。適應了一週,可以扛一根木方了。 臨近復活節的那一週,我邀請鄰居Tom幫助我製作十字架。他很認真、留意細節,量好尺寸,鋸掉多餘的部分,把橫豎兩個木方鉚合在一起,用專用長螺絲固定好。十字架完工,當然,沒有主耶穌背負的十字架高大,重量也只有40磅左右。對於我們初次體驗,夠了。 想打退堂鼓 復活節那週,我一直關注天氣。預告週五全天有雨,甚至還有雷電。因此到週四,我已經差不多打算放棄了。恰好那幾天我鼻炎犯了,渾身無力——天氣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藉口。 然而,週五一早,我看天氣還可以。查了天氣預報,上午有4個小時是安全的,沒有雨,也沒有雷電。於是決定開始! 我邀請在我家過春假的一個高中生,還有我兒子,跟我一起把十字架從哥倫比亞國際大學,背到接近的高速路口。開始時,兩個少年輪流單獨扛,很快又兩個人一起抬。走出校門口,不到兩公里的距離,他們乾脆撂挑子,回家去了。 餘下的路段,我一個人扛。說來也神奇,本來軟弱無力的我,居然一直走進市區,沒有搖晃。中途在中餐廳討了一瓶水。我預期的鄙視、唾棄、嘲笑,一點都沒感受到。相反,路上不少車路過我的時候,鳴笛致敬。我很感恩!看起來,南卡這樣的保守州,民風淳樸。 愉快地完成 走著走著,天氣居然熱起來了,太陽曬得人甚至有中暑的趨勢。我開始希望,有人把車停下來,跟我一起背一段。然而,一直沒有出現這樣的橋段。我就一個人背著,走過一個又一個路口。 沿途我很熟悉,就是每週日開車去教會的路線。沒有想到,走路經過,可以看到平日不曾看見的風景和細節——有不少隱藏在社區的小型雕塑和紀念碑,記錄著為本地做出卓越貢獻的前輩,也有橋洞底下的各種塗鴉。 進入市區後,我實在背不動了。太陽還挺曬的,我已經體力不支。於是,打電話喊了一個家長,帶上我家裡的另外幾個孩子前來。這時,教會的另一對夫婦也開車趕過來,還帶著披薩。就這樣,剩下的兩公里,我們一起,輕鬆、愉快地在市區主街完成。 青少年們抬著十字架,走進鬧市,穿越街區,並沒有引來異樣的目光。他們也樂在其中,算是參與了一次特別的行為藝術。 大約正午,我們來到第一浸信會門口。彼時,教會空無一人。我們把十字架矗立在大門口,眾人一起與十架合影,並簽名。 我把圖片等及時分享在微信群裡,讓不能來現場的弟兄姐妹、福音朋友,感受這一路的風景和體驗,鼓勵他們來年參加。 即興的節目 當地西人教會在復活節期間,安排3個特別日子:1)復活節前一週的棕枝主日,慶祝耶穌榮進聖城。2)復活節的週四晚上,最後的晚餐。以及 3)復活節當天,慶祝耶穌復活。有些教會還安排復活節找彩蛋。對於有小朋友的家庭,這是必須參加的節目。 當晚,我沒有請會眾按習慣朗讀經文,而是安排了3場即興的話劇聖劇。 第一場,是“榮進聖城”。 棕枝主日,大教會派發了很多棕枝。我特別留下來,在週五晚,發給在場的每個人,讓大家體驗歡迎耶穌進聖城。會眾喊得很開心:大衛的子孫!萬王之王!和散那!拯救我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吧! 第二場,是耶穌扛十字架,走苦路。 我請來自康州的一個清華校友,扛著十字架,從門口走到臺前。這一路,我請會眾大喊:你這個騙子!你是私生子!瑪麗亞還沒結婚就生了你!你不是彌賽亞麼?你不是我們的王麼?你倒是拯救你自己啊! 第三幕,是耶穌的追思禮拜。 我們設想,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抬下來,放在墳墓前,為他舉辦簡單的追思會。耶穌的門徒,還有幾個馬麗亞等,上前緬懷耶穌對他們的幫助。我事先整理了一些人物對話給會眾,會眾也可以自由發揮。其中有被主耶穌醫治的盲人、瘸子、麻風病人、妓女、稅吏等。 其後,我以耶穌的“向死而生”為主題證道。  我的清華校友,在康州的耶魯大學校園團契服事。他參加後很感動,決定把我們的即興話劇形式,帶回到大學生團契。 後記 轉眼,一年過去。我們的小教會,已經慢慢增長至約50人。算上孩子,青少年和來訪者,午飯時往往有60位左右。 2024年的復活節,在受難節(Good Friday)那天,我們再一次舉辦了“背十字架,追隨耶穌的腳蹤”的行為藝術。這一次是從市區走到CIU(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離開教會後,我們先在市中心(downtown)走出一條十字架的路線——十字交叉的中心點是南卡州政府大樓。 順著Main Street,我們經過熱鬧的街區,古老的教堂等,沿途有行人和司機或舉手或鳴笛,表達對我們的支持。比較特別的是,我們巧合遇到耶和華見證人的信徒,竟然不願意為我們拍照,因為他們覺得我們背著十字架走不合適。 前往CIU的路上,雖然有七八位青少年與我們同行,不過後來還是我們幾個中年人擔綱主力;中途有人上洗手間,出來後現根本追不上大部隊——顯然咱們“人多力量大”,士氣挺旺!除了士氣高,也非常喜樂,三個多小時的路程下來(大約10英里遠),我們不但有機會聊很多,也增進了彼此的關係。 最後的階段,第一浸信會的攝影師Aaron也跟拍了一段。 這一次,我們在CIU湖邊舉辦了三疊聖劇:榮進聖城,十架苦路,耶穌追思禮拜。戶外的涼亭,雖然沒有教堂那樣肅穆,不過參與的二十幾位都還是沉浸其中,本色出演,效果很贊。 結束時,我們都一致決定,明年復活節肯定要繼續辦! 作者為美國南卡哥倫比亞第一浸信會,中文堂植堂牧師 。

    閲讀全文…

  • 使徒的衝突——從葛培理與金恩談起(江慕理)2024.05.22

    1957年,美國見證了兩位極具影響力的人物相遇: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和葛培理(Billy Graham,亦作“比利·葛理翰”)。在紐約,金恩在葛培理的佈道會上發表了演講。葛培理對金恩的社會參與和他所體現的基督教精神表示贊賞。

    閲讀全文…

  • 讓下一代不再默然離開(尹偉力)2024.05.18

    在美國華人教會長大的華裔青年,成年後離開教會的比率,高達75%-90%(註1)。這令人無法忽視的流失率,使許多華人教會為之頭疼。

    閲讀全文…

  • 聖經視覺化的新時代——AI的嘗試(蒲正寧)2024.05.15

    作為一位經常在教會分享訊息的長老,我對於人工智慧(AI)在視覺藝術領域所展現的發展,感到非常期待與興奮。

    閲讀全文…

  • “我都這樣了,你為什麼不可以?”——職場到教會,從PUA聊起(陸思)2024.05.11

    當我面露難色、準備回絕的時候,領袖又來了一句:“這個活動,我就信任你的能力!你不來,我都不知道找誰負責!”作為一個習慣性在工作能力上尋找認可和價值感的90後,天知道,這句話對我的“殺傷力”有多大!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