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透視篇
-
成為基督徒後,人生仍會繼續遇到難題與挑戰,這時,我們往往希望有人告訴我們,漫漫長路到底如何左彎右拐?接下來這段路程何時會結束?
-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次悲劇?
-
有很多網友表示,認同瓊瑤的“尊嚴死”的觀念,認為應該尊重病重老人對生命終結方式的自主選擇權。
-
每一年,當我們還在抱怨夏的烈日炎炎,秋就這樣悄然而至。季節的更換,是奇妙,偉大,而壯麗的。尤其是秋。
-
雖然基督徒不擲筊杯或求籤,但有人卻會“求印證”:如果今天我在停車場遇到“她”,就是上帝給我“綠燈”,讓我去追她;如果今天下雨,就是上帝阻擋我做某事
-
當我面臨逆境時,對我幫助最大的是主耶穌的受難,以及約伯受苦的故事。
-
不過,對於基督信仰,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
打開手機,看到多少平安的消息呢?中東的戰事,俄烏衝突,紅海的無人機和飛彈
-
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老師可以像張桂梅那樣,為崇高理想做拯救者?
-
August 3, 202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0.08.03 王星然 “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詩篇》104:24 後現代古風美食博主如何介紹一道番茄料理?中國第一網紅李子柒告訴你,要從備土和整地開始。(註1) 種過菜的人知道土壤與作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番茄是一種非常耗肥的作物,缺鉀,缺鈣,缺鎂,缺磷都長不好。養份不足,番茄就容易生病。 上帝的創造及護理 杜克大學研究神學與生態的Norman Wirzba教授,在他那本有趣的書《食物與信仰:有關“吃”的神學》(Food and Faith: A Theology of Eating)裡指出,我們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世代!人們不清楚食物生產的細節,不再參與任何種植培育的過程,我們變成了一個個“無知”的消費者。 但食物能在桌上完美呈現,絕非簡單之事。 李子柒讓僅重視“結果”的現代人,重新看見整個“過程”的美好。 雖然鏡頭下,四川大山裡的田園生活,仙氣飄飄,唯美到太不真實。但不可否認,透過她的演繹,人與土地,人與作物/牲畜,人與生態,人與傳統,人與文化,人與大自然,人與親情,人與四季節令,都有了真實而鮮活的關係。 這種在“速食”文化裡看不到的過程與細節,在“慢活”裡竟是如此的美麗,療癒,且饒富意義。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來思想,這一切的背後直指上帝的創造及護理。 “他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得糧能養人心。”――《詩篇》104:14-15 “吃”絕對是一件非常深刻的事。從出生開始,只要活著,人就需要食物,食物是上帝愛的賜予。 Norman Wirzba說:“食物是上帝賜給所有受造之物的禮物,為了生命的滋長、傳承、慶祝。當我們奉主的名領受聖餐,吃成為永恆中上帝的餅杯之愛在地上的實現。”(註2) 但是對現代人而言,食物已被簡化成超巿貨架上或是網路上陳列的商品(commodity),每一個商品都有固定的規格和標價,當消費者刷下他的信用卡,或是按下支付寶的鍵,可以立即獲得滿足。我們很難從這些商品裡體驗上帝的創造和護理,無從領會食物是上帝有溫度的愛的賜予,而不僅是貨架上冰冷的商品。 “我是生命的糧” 當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這段比喻其實有很豐富的神學內涵: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 《約》6:51-58 新約學者卡森(D. A. Carson)如此解釋這段經文: “這段畫面血腥的語言,農業社會的人或能心領神會,但對於我們——這些買現成紙盒、塑膠容器、或鐵罐頭食品的現代人,卻很容易忘記。我們活著,因為其他的活物死了。如果那些活物不死,我們就没有食物:那頭牛,那條魚,那根胡蘿蔔,那把芹菜必須死,否則死的是我們。我們吃耶穌,唯有祂死,我們能活著。”(註3) 被吃的,無論是植物或是動物,都必須要先死去,才能滋養進食者的生命,並且成為進食者的生命(常在祂裡面)。現代人大概没有機會從羊圈裡挑選一隻活羊,然後宰殺牠的經驗。古人能體會那隻羊犠牲了牠的生命,來成就人的生命。 如果我們親身參與研磨麥子的過程,再讀這生命之糧的比喻,必能更深體會麥子必須被輾碎,必須犠牲才能製成麵包。 而這個比喻,刷卡購物的現代人難以窺其堂奧。 栽種有時 我自己在臉書上有一個“栽種有時”的網頁,純粹分享種植的意義和喜樂。在栽種的過程裡我有許多寶貴的體會。 舉例來說,在農作中,我曾犯過很多錯(我不是綠手指):修剪太過頭、忘了澆水、施太多肥、在錯誤的季節裡移植……但大自然讓我深刻認識什麼是“原諒”(forgiving)。 園藝世界裡有一個英文字 “resilience” 能很傳神地詮釋“原諒”的概念,“resilience”意指:從苦難中復原的能力。我在“栽時園”裡看見上帝賦予植物驚奇的自我療癒能力,往往在一陣春雨後,在沉寂一個夏天後,生命總是找到它自己的出路。生生不息!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那位賦予植物resilience的上帝令人讚嘆,而祂的恩典更是叫人敬畏。 田園之樂 《經濟學人》最近有一篇頗有意思的報導(註4),美國人因為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嚴峻,每天被關在家,意外地竟重拾田園生活之樂,重新發掘種菜種花的美好。傳統上國殤紀念日(Memorial Day)是美國人種番茄,種菜苗的時間,但今年國殤紀念日長週末大部份的菜苗早被搶購一空,連牛糞土也賣到缺貨。百年植物種子老店Burpee,生意好到必須暫停單一客戶的訂單,許多園藝店老闆笑咪咪地說:從未看過這種現象。 疫情中,大家廚藝都更上一層樓了!在美國,麵粉和酵母菌素常常一上架就被掃光,許多人重回廚房,照著網路視頻研究如何發麵,學習做糕餅、點心、麵食。疫情中,各種功夫菜擺上了餐桌,波上(po)了社群媒體…… 在園藝和烹飪中,人們開始懂得享受速食生活中長久被忽略的過程和細節。 這種生活方式的微妙改變其實是現象級的,卻鮮少看到教會和機構在疫情中探究討論。食物與信仰的關係、園藝與上帝的創造及護理、生態與神學……這些在教會裡屬於“世上小學”,似乎不值一顧,但卻是Covid-19疫情中人們每天生活的重要部份,而《經濟學人》關注到了。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對田園生活也有深刻的體會:“全能的上帝從起初就打造了一座花園,無疑的,住在其間是人類最純粹的喜樂,是人類心靈得復甦的最佳所在”(註5) 修理看守 人與自然的關係本來就是不可切割的。根據《創世記》,人類的第一份工作是農夫,上帝是伊甸園的園主,祂把精心打造的整座花園交給人管理。 “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