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鎮明 本文原刊於《舉目》30期 編者按:熟悉近代教會歷史或實際從事教會事工的人,大概都會注意到,二十世紀普世教會中爭議最大的問題,大概非靈恩運動莫屬。不同的學派對靈恩現象有不同的解讀,對聖靈的工作也有不同的看法,以至於一般的信徒也莫衷一是,無所適從。《舉目》雜誌作為一份特別關注信徒信仰與生活的雜誌,畢竟不能置身事外。到底什麼是靈恩運動?“靈恩經歷”是不是基督徒應該追求的?對靈恩,到底什麼是神永恆的旨意?…… 本刊盼望透過本期與下期的一些文章,從聖經和教會歷史的角度,初步探討這些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做出結論,而僅是作為一個引介,讓信徒在面對靈恩問題 時,能仔細思考,進而能看到一線曙光,引導我們走在神喜悅的道路上。如果您對這些文章有不同意見,非常歡迎您來信、撰稿,提出您的看法。 在基督教二千年歷史中,追求聖潔和靈命更新的運動一次接一次,每一次都以不同形式出現,每一次都使信徒的屬靈生命得到造就和成長,並為教會帶來復興和益處。 然而,每一個運動都經過不同領袖的推動和參與,也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文化,結果,這些運動各具不同的特色,有些是好的,有些在神學和聖經真理上仍須不斷更新 變化。 20世紀出現的三波靈恩更新運動,乃是追求聖潔和靈命更新的一種運動。不過,這三次運動所強調的,不僅是追求聖潔的生活,也包括以 比較感性的方式進行敬拜,更專注“回復”新約聖經使徒時代,教會在人群當中所展現的聖靈能力和神蹟奇事的恩賜(例如說方言、說預言、趕鬼和神蹟醫病等恩 賜)。換言之,20世紀的靈恩運動是一種“復原論” (Restorationism),強調今日的信徒必須重新發掘第一世紀的使徒,在第一個五旬節以後所經歷的神蹟奇事的恩賜。這些恩賜透過“聖靈的洗” (簡稱靈洗)而來,靈洗與初信時的“悔改”和“洗禮”不同,它是信徒進入一種靈命更新的境界。 靈恩運動在20世紀經歷三個階段,分別稱為第一波、第二波及第三波靈恩運動。現簡述這些運動的歷史和特徵如下: 第一波靈恩運動:古典五旬宗運動 五旬宗的出現 古典五旬宗運動(Classical Pentecostal Movement)在19世紀的聖潔運動、福音醫治運動,及福音派中前千禧年派對主再來的熱切期盼風氣中漸漸孕育。這運動正式起源於20世紀初期北美很多 復興的聚會,特徵是認為說方言(即聖靈透過某人說出他以前所不懂的言語或聲音)是領受靈洗的記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在堪州一間很小的聖經學院──伯特利 聖經學院(Bethel Bible College, Topeka, Kansas),院長帕含(Charles Fox Parham,1873-1929)教導學生,凡信主和願意追求完全成聖的人必須領受靈洗,凡領受的人會在語言上蒙裝備,以致在這“末後的日子”能夠把福 音廣傳世界(參見《徒》2:4、17)。同學們也一致認同聖經教導,人必需在悔改重生後,追求靈洗,而說方言是証明人已領受靈洗的符號(sign)。 1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