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February 2019

  • “地極”在哪裡?(何西)2019.02.13

    要準確理解“地極”在此的含義,我們不僅要參照上下文,更需瞭解相應的舊約典故,及路加的用典習慣。

    閲讀全文…

  • 回歸重建(張克敏)2019.2.12

    以色列亡國,猶太人被擄,令人禁不住問,神啊,你說的話到底算不算數?你的應許,使萬國得福的後裔在那裡?

    閲讀全文…

  • “以撒的敬畏”(辛立)2019.2.11

    若不能緊緊抓住這樣的神,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

    閲讀全文…

  • 音樂之父的終極盼望——巴赫《B小調彌撒曲》(王星然)2019.02.11

    是怎樣的一部巨作需要音樂之父巴赫(J.S.Bach)花上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蘊釀?

    閲讀全文…

  • 三言兩語談靈修(古木)2019.2.9

    基督徒的靈修,其實就是在建立靈性穩固、牢靠、耐久的“軍事設施”,以保克敵制勝。

    閲讀全文…

  • 吉語?恩言?(巍樸)2019.2.8

    當神的先知被神感動斥責罪、呼喚人悔改的時候,那個信息就是“正能量”的!

    閲讀全文…

  • “成了!”(呂保羅)2019.2.7

    成了!是什麼事情成了?

    閲讀全文…

  • 從本族到萬民——跨文化宣教培育之反思(蘇妙嫻)2019.2.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9.2.7     蘇妙嫻  “在海外的校園”、“門訓”、“跨文化宣教”這幾個字詞,在我的腦海裡曾只是隨機組合的文字雲(Word Cloud),但近年來,神卻使我看見它們是拼構大使命宏觀藍圖的重要板塊。 從“穆鄰跨文化社區短宣”說起 “當我和隊友在Dearborn的韋恩大學校園(註1)中尋找‘平安之子’時,因著語言的障礙,我一直感到難以向人開口,感恩的是隊友Grace很快追上一個正在走路的女生,向她請教關於齋戒月方面的話題,很快的我也用蹩腳的英語加入交談,並有機會談到耶穌基督的救恩,最後那位女生樂意地接受了我們贈送的新約聖經。這次經歷對我而言是‘邁出第一步’的行動,儘管我的英語很有限,但已經有了一個開始,我相信上帝會預備下一個機會!” 這是在美國華文神學院攻讀跨文化宣教的甘霖姐妹,在參加2018年6月底“穆鄰跨文化社區短宣”(註2)時的分享。 其實,在伊州芝加哥華人基督徒“穆鄰跨文化社區短宣”進入密西根州韋恩校園前,該校園裡兩名華裔學生已經默默開始向印度同學傳福音,並組織團契了。 他們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卻充分體現從校園開始實踐大使命的跨文化宣教(註3);可惜一般在校園裡踐行跨文化宣教的華人基督徒學生、團契和教會,卻不多見。 海外校園:普世宣教的契機 根據國際教育研究所、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局公佈的關於國際教育交流的2017學年Open Doors報告顯示,留學美國的國際學生人數和前一年相比增長了3%,其中中國和印度的留學生人數仍持續增長,分別占全美國際留學生的頭兩位。 繼2008年出現幾年的井噴式成長後,近幾年來中國留學生增長趨緩;反觀印度留學生人數,卻呈現大幅增長。根據Open Doors的統計顯示,2016-2017年來美中國留學生的增長率是6.8%,而印度留學生的增長率則是2倍,達12.3% 。 以留學生人數來說,光是印度和沙烏地阿拉伯(另譯為沙特阿拉伯)的留學生人數就占22%,而中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和南韓的在美留學生人數加起來,占在美國際留學生總人口的60% 。 雖然有移民律師預計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美國簽發給國際留學生的簽證會減少,但無論如何,在美留學生總數目仍不容小覷。對美國華人基督徒來說,不容忽略的是家門口的宣教禾場,且此禾場已經不止於同文同族的華人留學生,還有其他族裔的群體。 然而,在美的華人校園事工對這些國際留學生的關注又有多少呢?也許你會說,那些國際留學生就留給美國校際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國際橋樑恊會(Bridges International),國際學生恊會(ISI)……這些服事國際留學生的校園福音機構吧!我們光是給中國留學生傳福音已經忙不過來了! 確實,我們需要充分關注中國留學生,但是當我們專注於跟這些與我們同文同種的孩子傳福音,培育他們作基督的門徒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大使命是要使萬民作耶穌基督的門徒?忽略了海外校園是各族散聚人口匯聚的集合體,是實踐普世宣教的契機(註4)?忽略整全的校園門訓是需要涵蓋普世宣教、跨文化宣教? 校園門訓忽略跨文化宣教的培育 三年一度的爾班拿學生宣教大會(Urbana Students Mission Convention)(註5)於美國伊利諾州舉行,雖然有部分華人留學生基督徒參加了該大會,他們被上帝感動,投入普世宣教;但參加這類大型宣教大會的華人留學生仍算少數。 值得感恩的是,近年來[基督使者協會]在舉辦華人差傳大會時,特別增設國語學生組。他們帶領的同工也到台灣校園團契觀摩青年宣教大會,作為在北美舉辦針對華人學生學者的青宣大會的參考。然而,若只靠宣教大會落實海外校園的跨文化宣教培育和動員,顯然是不足夠的。 我們必須在平時的校園門訓中,根植普世宣教的真理教導。遺憾的是,筆者觀察到,目前在美國華人留學生基督徒當中的門訓,較少強調普世宣教;就算有,也常是“紙上談兵”,少與當下身處的多族裔校園連上關係,讓學生操練、實踐跨文化宣教。 當今華人留學生文化 原本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應用,可以幫助年輕人跨越國界種族,了解與自己相異的族群文化。但筆者發現,在社交媒體各從其類所形成的“群”,卻增強了留學生與同背景同文化夥伴們的“內聚性”,在同質性高的社交媒體“群”文化裡,不知不覺就降低了對“非我族類”者的接觸意願。 再加上大量華人留學生匯聚在校園的中餐館、奶茶店裡,所謂“自家人”成組,接觸其他群體的機會自然少了。 此外,與過去華人留學生寒暑假多留在美國打工,寄宿美國家庭,與其他族裔的留學生有廣泛的交流相比,當今中國留學生的經濟能力強大,打工機會減少,接觸美國文化、認識其他族裔文化的機會也因此減少。 如何調整? 1. 教會牧長、團契輔導調整觀念 首先,需要教會牧長、校園團契輔導調整觀念,把校園事工的宗旨重新定調——不但向聚散群體的華人留學生傳福音,引領他們悔改歸向基督,並作基督門徒,履行大使命,也要向其他族裔的留學生見證基督。 牧長與團契輔導觀念調整後,外展的方向和牧養的重點就會改變。 筆者曾在伊利諾州州立大學芝加哥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簡稱 UIC)服事華人留學生,由於該校的印度與中國留學生特別多,因此被戲稱 UIC 是 University of Indians and Chinese。當時,在華人留學生中心的房子對面就是社區中心和球場。我們團契週六經常舉辦運動外展,邀請學生一起打球,打球結束後,回留學生中心一起做飯、看電影。但是我們邀的只是華人留學生,對於在另一邊打陸上曲棍球(Field Hockey)和板球(Cricket)的印度同學卻“視而不見”。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挺懊悔的! 其實,當時我們若每三次運動外展,就安排一次跨文化接觸,如:跟印度同學學習如何打陸上曲棍球和板球;交流如何做咖喱雞;一起看寶萊塢電影,討論裡面的人性、反映的價值觀、尋找信仰對話的切入點……等等,同時與專責面向國際學生的校園團契與教會搭配,請他們負責跟進。…

    閲讀全文…

  • 病人的依靠(杜磊)2019.2.6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19.2.6 杜磊 經文:“亞撒作王三十九年,他腳上有病,而且甚重。病的時候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生。”(《代下》16:12) 所羅門後,統一的以色列國分裂為北國和南國,國家飽受艱難,為拯救百姓,神興起了亞撒統治41年,他因先知在信仰上的鼓励,在猶大、便雅憫和以法蓮各城,將可憎之物盡都除掉,又在耶和華殿的前重新修築耶和華的壇。 之後全民歸神,百姓献祭,蒙主恩惠;亞撒搗毀了祖母遺留的亞舍拉偶像,統領軍隊打敗古實王,這些都證明神和他同在。但亞撒最後幾年中,淡忘了昔日的見證,還違背神,結盟外敵,靈性倒退帶來了軟弱,於是脚病嚴重,直到離世。 聖經對疾病的看法和現今時代決然不同。在當代人看來,人靠吃五穀長大無人能免於病魔攻擊,亞撒王自然也不例外。而聖經則認為敬畏神、尊主而行必帶來平安和健康,這是神給猶太人在曠野中的應許之一。其實,亞撒不但脚上有病,靈性更加有病,更需要醫治,靈性之病的根源在於,病了不禱告神,似乎上帝不管這事,他看重醫生甚于上帝的醫治權柄。換句話說,他忘記神創造和統管萬有,病的時候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生。 說實在的,那時的醫生即使是宮廷的御醫,不管醫術如何,肯定都不如現代醫學來得高超和有效。亞撒都相信醫生過於上帝的全能,更何況今天的人生了病,豈不是更加信靠醫學? 亞撒的個案給我們基督徒有諸多啓迪。即使醫學發展到克隆人,清洗或更换五臟六腑,但人類的病症還是與日俱增了,沒有科學技術或者任何藥物能阻攔病毒和病菌的蔓延。如何來面對現代醫學和古老聖經神學的關係呢?我們還需要追述到遠古的應許: 耶和華在那裡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裡試驗他們;又說:“你若留意聽耶和華你神的話,又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我的誡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15:25-26) 聖經論到疾病的根源,基本有三大原因:第一是為榮耀、見證神復活的全能,比如拉撒路(參《約》11),生來瞎眼得醫治的人(參《約》9);第二是因為輕忽神而生病,比如亞撒王;第三是為信心得更堅固而受苦,比如約伯(參《伯》)。 舊約神學家統計表明,舊約大約有75%的以上經文,都將疾病的根源追溯到人的罪惡,如此看來,疾病與罪惡密切相關;但耶穌也並不蔑視藥物和醫生的作用,主曾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9:12) 我們所信的上帝公正公義(參《耶》33:14-16),如果我們過一個祷告、感恩、追求祂的聖潔生活,顯然有利於健康;當我們生病時,我們認罪悔改,全心全意依靠神,為醫生能有智慧診斷、為藥物能有效排毒禱告,從自我中心和痛苦自憐心態轉為交託主,且為其他病人禱告……我們看到大量如此恢復健康的見證。 禱告:主耶穌啊,感謝你用亞撒的教訓來教育我們,叫我們生病時依靠神,不要單單依靠藥物和 醫生。如此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门!

    閲讀全文…

  • 敞開的門(主鑒)2019.2.5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19.2.5 主鑒 經文:“我知道你的行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啟》3:8) 在啟示錄的七間教會中,非拉鐵非教會是除了示每拿教會之外,另外一個在主耶穌的眼中完全沒有差評的教會,因為她雖然只有一點力量,卻在試探之中遵守了神的道,也沒有棄絕耶穌的名。 非拉鐵非教會面臨的試探是什麼呢? 你是否註意到,這封寫給非拉鐵非的信中,充滿了門的意象?比如主耶穌在這裡自稱拿著大衛的鑰匙;主也宣告說祂已經為忠心的非拉鐵非教會開了一個敞開的門;而得勝的非拉鐵非教會將會成為神聖所中的柱子,永不再出去(到門外)。 非拉鐵非教會面臨的是一個“要進入什麼門”的試探——看起來,如果她想要被同時代的猶太群體認可,她就必須要否認耶穌的名;看起來,當時的猶太群體似乎壟斷了進入天國的鑰匙;但感謝主,事實是耶穌基督才是拿著大衛鑰匙的那一位。祂開了門,就沒有人能夠關;祂關了門,就沒有人能夠打開! “進什麼樣的門”也是許多人要面對的試探。世俗中許多重要的單位都有一扇輝煌而又森嚴的大門,這些重要的鐵門、紅門、密碼門都由重要的人物把守著;許多人的夢想就是要想盡辦法進入這些門。因為只有進入這些門,人生上升的通道才有可能。 但如果要進入這些大門,你需要否認耶穌的名,你會怎麼選? 我身邊一位姐妹正在經歷這樣的試煉。她向來優秀且上進,研究生畢業後在一所非常好的公立學校實習。期間,由於一次謝飯禱告,她的信仰背景被關注,并被要求在限期內答復:要麼放棄信仰選擇工作的機會,要麼堅持信仰,但恐怕是沒有機會進公立學校系統。 遇到這種情況,你怎麼選? 在說出任何容易的答案之前,我們進一步假設,如果不只是一扇門,而是整個城市的所有重要的大門都如此專橫呢?如果整個社會的大門都如此呢?如果整個時代的大門都如此呢?你怎麼選?就像美國科羅拉多州基督徒蛋糕店的那位老闆,因為拒絕給同性戀“婚禮”做蛋糕,而面臨傾家蕩產的威脅。 如果你也遇到類似的艱難,如果你也是那略有一點力量的非拉鐵非教會,讓我們記住,唯有主耶穌基督才是那聖潔、真實,拿著大衛的鑰匙,開了就沒有人能關、關了就沒有人能開的那一位。 感謝神,我們的姐妹,雖然只是年輕的實習生,禱告後,她勇敢地回復說會堅持信仰,但也會在專業上更加努力。奇妙的是,上級最後表示不再追究她的信仰問題,但說會在專業上更嚴苛地要求她。這個年輕人的見證依然在進行中,如果你看到或者聽到這篇文章,請為她禱告。 禱告:天父,在世界面前,我們常常發現自己只是略有一點力量,幫助我們可以忠心地遵守你的道,不否認你的名。因為只有你的門是我們想要努力進去的;只有一種名分是我們想擁有的,並要寫在我們的生命中如印記,那就是神的名和耶穌的名。正是奉耶穌基督的名,我們如此禱告,阿們!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