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Z世代對話(湧銘)2022.04.20
上幾代人追究有沒有真理、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實……這一類問題。而Z世代,他們最深層的問題,是關於身份(identity):“我是誰?” […]
上幾代人追究有沒有真理、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實……這一類問題。而Z世代,他們最深層的問題,是關於身份(identity):“我是誰?” […]
這個門就是手機上的各種媒體工具,包括臉書,Instagram,Line,微信,和許多五花八門的軟體。 […]
這似乎說明了,在上帝的眼中,奉獻其實成為一種特許的願,是出於人內心自動自發的:是人認識了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榮耀、上帝的旨意,於是心裡被激動,願意把自己歸給上帝。 […]
如果我是馬利亞,要是耶穌沒讓拉撒路復活,我可以理解,可能本來就沒存著這種指望。但要是知道耶穌有讓拉撒路不死的能耐,卻讓我經歷失去親人的肝腸寸斷,在得回弟弟的同時,我會不會在心裡對耶穌留有一絲苦澀? […]
筆者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否定教會舉辦的聖誕活動,只是希望我們來深刻地反思: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是罪疚感、責任感,還是怕脫離傳統而不安,覺得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我們的安全感到底建立在什麼之上? […]
星光下,孩子們早已經圍成一圈,就著月色玩起了搶凳子的遊戲。在少年人的世界裡,懶洋洋的夜正是他們盡情發揮的平台,歡樂的追逐聲在寂靜的野地格外響亮,如同煙火在夜空中綻放。 […]
其實,不少“慣用語”的產生,是早期宣教士和教會領袖的中文翻譯不慎,一些口語往往被初信主的人模仿,之後代代相傳,習以為常,成了華人教會的特殊用語 […]
Z世代的年輕人,對於自我形象的建立、人際關係的肯定,和社會關懷的參與這3方面,都有很深的期待。偏偏在疫情中,許多見面和學習的機會都被迫轉成了線上模式,使得他們的期待落空。
這兩年的科技發展,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停頓下來;相反地,疫情使人更加倚仗科技,反而導致更多科技突破。年輕人喜愛科技,也擁抱科技,但是不代表他們樣樣都行。缺乏導師和同儕面對面的協助,Z世代更感壓力。 […]
1901-1949年之間,中國教會處於風雲巨變的時局中,最嚴重的挑戰來自學界。許多人質問:新中國還需要宗教嗎?科學與宗教可以並存嗎?基督教與帝國主義是否掛鉤? […]
臥病的兩年中,她的肉體雖然痛苦,靈命卻健壯,文思也最豐沛。她奮力寫作,將自己的信仰歷程與宣教經驗,坦誠地與人分享。單是在1956年,她就寫完3本書,質量俱佳。她一生總共寫了8本書,其中最具自傳性的《尋》與《我成了一台戲》,早就有中譯本,感動過無數的讀者。 […]
海外校園OC《舉目》 | 網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