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透視篇
-
最後,願意伸出援手的人,竟是一位平時往來不多的“外邦人”。當時我心裡對這個付出許多心力和感情的教會,由衷生出失望;同時我也警覺到我們捨近求遠地將生活重心都放在這個教會12年,反而因此沒有太多住家附近的朋友。未來,若像這樣再有緊急的事情,即使有遠水也救不了近火。如此選擇教會是否明智?我們也因此萌生換教會的念頭。
-
如果教會因為信仰的因素打壓萬聖節,那是否也應該考慮:不要再蹭中秋節的名義來舉行佈道會了?或是不要再假借春節愛宴之名來接觸慕道友了?這些傳統節期的慶祝,都可能讓華人教會之禁止萬聖節,變成一種假冒偽善的行為,有嚴重的“雙標”嫌疑!
-
信了主之後,我們無時無刻、無可避免地在兩種價值觀的衝突中生存,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披著兩套外衣”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披著原來的舊外衣,待人處事和信主前無異,甚至也做一些不太光彩的事。到了團契和主日聚會的時候,則是披上基督徒的“新衣”,換了一副面孔,處處顯出“基督徒”的樣式。
-
在聖經中,多數時候人是處於領受上帝話語的被動姿態。但《詩篇》卻讓我們看見人主動向上帝發出話語:禱告給人相當程度的主動性,使我們有機會向上帝主動提出話題或議程;我們不只是接祂丟來的球,我們也發球給祂。 所以,我們當怎樣禱告呢?
-
從那時開始,我才意識到,不要一股腦地想“控制”他們的思想,而是要與他們一起來接觸外界思想,給他們分析解釋世俗與基督信仰世界觀的差別,使他們有經歷、有自己批判的能力。
-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在面對這些槍擊事件,在震驚之際,可曾想過這事怎麼會發生在我們的社區?身處同地區的華人教會,我們當如何看待此事件?有什麼是我們當做的事,當承擔的信仰責任?
-
以上幾位聖經人物,都經歷了黑暗的幽谷,有許多痛苦和掙扎,但他們都有一個情緒的出口:向上帝傾訴。 這是基督徒的特權,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
-
幸而作為耶穌的追隨者,基督徒以響亮的行動,告訴苦難中的人:有人關心他們,他們並不孤單。《福音聯盟》報導,美南浸信會訓練的救災志願者,比美國紅十字會還多。在救災的過程中,他們也向受難者傳福音。許多人在災難中,看到了上帝的同在。
-
這兩件事我都試著做了,但發現自己無法繞過幾個我還在探索原因、尋找答案的困境。它們雖然是個人的,卻可能也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代表性,於是我想藉這篇文章來梳理和分享。
-
摩門教非常重視婚姻和家庭,反對同性戀和墮胎,慷慨支持窮人,積極幫助有需要的人……那為,爲什麼美國基督徒,一提起摩門教就連連搖頭,甚至稱呼其為“異端邪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