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後疫情時代
-
我們教會的核心價值中,有一項就是寬宏相待,就是放棄完美主義(Relinquishing Perfectionism),不在意彼此的不完美,在上帝的救贖故事裡領受真自由。
-
許多已經習慣線上聚會的參與者,不容易回歸實體;同時,又有許多等待實體聚會的參與者,蓄勢待發地重新回歸。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是否有更多屬靈原則的考慮,可以幫助各教會再次評估,或許也成為許多牧長急切關注的議題。
-
如果華人教會採用“聖經輔導”門派的優點,摒棄它的缺點,同時也探討、瞭解、應用上帝在普遍恩典啟示的疾病成因與治療機制,就可以對抑鬱症的病人提供實際和有效的幫助,完成愛人如己的使命。
-
目前大部分的教會,在恢復主日實體崇拜的同時,提供同步線上直播,周間聚會仍然維持在線上進行的過渡模式。很難預估這樣的模式會持續多久,教會的培育事工能否維持動力,或是產生其他新的動力,挑戰又是如何?機會又在哪裡?
-
心理健康產生問題,固然與外在環境息息相關,但要解除壓力卻起碼有兩個困難:1. 如果外在環境解決不了怎麼辦?如疫情與因疫情而來的失業、通貨膨脹、孤寂等,都不是一時二刻可以即時解決的;2. 不是人人有強大的內心與足夠的外界支持,相信生活中沒有過不去的坎。
-
相反地,我也發覺,疫情後,城裡許多華人教會,主日敬拜多少顯得有點乏人問津,門庭冷落,或許會眾在家敬拜聽道早己成為習慣,有的教會,甚至每月一度的聖餐也可以在手機或平板上領取,可謂方便極了——但這種“用者友善”的崇拜方式,顯然很容易將人們“慣壞”。
-
代禱人不斷加入,在很短時間裡突破百人。守望的肢體從美東岸擴展到美西,又擴展到亞州、歐洲。網路平臺從微信擴大到臉書,隨後有一大隊的代禱勇士從臺灣加入進來,成立Line代禱網。
-
面對後疫情時代,我們已經遲了,但是不做會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