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主題文章

  • 從福音書看賦權與限權:與耶穌走向金字塔底端(歐雨虹)2024.04.2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27 歐雨虹 這時代的網路,帶來了發言權的扁平化——不是只有專家、官員,有權力公開發表言論。任何人,不分社會地位、學歷,都同樣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 這種扁平化有利有弊:更多聲音被聽見了,但也更混雜。網路霸淩也顯出權力扁平化並不能避免濫用權力。當人人都握有影響別人的權力時,我們更需要學習如何按上帝的心意善用權力。 本文定義權力為一種能塑造與支配受造界的影響力(註1)。人與人之間有各種權力關係,父母與孩子有權力差距,上司與下屬有權力差距……權力差距的大小,通常取決於擁有較大權力的人。 權力看似隱形,卻影響力很大。罪惡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把上帝賦予人治理世界的美好權力 (參《創》1:26-28),扭曲成毀壞與欺壓的力量。 當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一個濫用權力的世界,祂是如何救贖、恢復權力的本質,並運用祂的權力帶來醫治與更新的呢? 耶穌如何賦權與限權 在新約時代,羅馬帝國社會階級分明。羅馬皇帝在萬人之上,多數的猶太人則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耶穌的到來,衝擊了固有的階級, “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路》 1:52)。 施洗約翰在曠野,宣講悔改時,描繪了一個平等的社會,“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路》 3:5),叫稅吏不要多取、士兵不要勒索敲詐 (參《路》3:12-14),不要用地位和權力欺壓他人。 然而耶穌則是宣告,祂帶來了更新,一個不一樣的國度——“禧年”已到來,受壓迫的要得自由(參《路》 4:18-19)。祂示範了另一種運用權力的方式。祂不是用權力集中權力,而是帶著權力走向社會底層。祂運用祂的權柄講道、醫病、趕鬼,讓遺棄在社會底層、失去權力的人,重新參與社會,慢慢重拾失去的“權力”。 祂不是用權力迫使人服從,而是用權力對抗疾病與惡勢力,帶來醫治與恢復。 祂說,祂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 20:28)。耶穌實現了上帝創世時的心意——人類被賦予權力,共同治理這世界。人不是要被服事,而是要服事這世界(註2),成為上帝祝福世界的管道(參《創》1:26-28,12:2-3)。 不同的國度,需要不同的領袖。如同摩西律法限制了君王的權力 (參《申》17:14-20),耶穌也限制了新國度的領袖的權力。 當門徒爭論誰為大時,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這是他們所熟悉的羅馬社會階級,“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 22:25-26) 耶穌把自己放在僕人的地位,也要祂的門徒把自己放在僕人的地位,這扁平化了領袖與跟隨者之間的權力差距。 領袖要如何在僕人的地位上領導人呢?耶穌的領導力,是透過祂服事他人彰顯出來的。 耶穌說“來跟從我”(《太》 4:19),保羅也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 11:1)。這種領導力,不是從上而下的強制力,而是透過陪伴、對話、互動,手把手示範,形成的影響力。 《申命記》希望君王能成為百姓效法的對象,這一點在耶穌身上實現了。 聖經應許,我們將來會與耶穌一同做王 (參《提後》 2:12;《啟》22:5)。天國降臨帶來更新,將恢復上帝創造人的心意。 《創世記》和《啟示錄》都描繪出人類共同治理世界的畫面。 重塑對權力的想像 我剛到現在的教會時,聽到一位會友說,這個教會的特色,是陪伴受苦的人。我的第一反應是:好令人意外的特色!不是講道很好,音樂很好,或門訓很好,也不是“幫助”或“服事”受苦的人,而是“陪伴”。 直到我自己經歷了家庭危機,我才經歷到他們所說的“陪伴”,真的是一種強大的能力。這種陪伴,並不是告訴我該怎麼做,而是陪伴我一起在困境中,聆聽和分辨上帝的聲音。這種陪伴,一方面邀請我回應上帝的聲音,一方面尊重與支持我回應的步調與方式。 這種陪伴,提供了實際的幫助,卻沒有讓我覺得自己是被動的接受幫助,而是感到被賦能。 教會的網站上寫著,他們的使命是要裝備、賦能、放手,讓弟兄姐妹參與上帝的工作——不只在教會,而在每個有人受苦的角落。該網站上也寫著,教會致力於重新想像權力。 他們深知,權力在任何結構下,都有可能腐壞人心、被濫用。他們強調教牧和長老團隊要有多元性,男女老少要共用權力,不以權力壓制異議、施壓或操控,而是願意接受限制與問責。 為了不辜負會友的信任,領導團隊時時警惕、反思並限制自己的權力,也致力於賦權每一位會眾,特別是無力面對困境的人。  那麼,如何在各種權力架構中,重新想像權力呢? ×看見隱形的階級 耶穌所建立的國度,是“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加》 3:28)。 現代教會不會用自主的、為奴的分階級,但仍有可能用性別,婚姻狀況、出席率、服事資歷、奉獻金額,或其他某些標準,形成另一種“階級劃分”。我們需要察覺,誰被推擠到階級的底層,並願意像耶穌一樣走向他們。 ×領袖以身作則 教會的領導團隊,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利用權力,使自己(包括自己的事工)得利?權力是用來造就他人,還是控制人?是用來服事人、提升人,還是壓制人? 在教會,因職位或生命榜樣而擁有權力和影響力的人,有責任運用權力,讓人聽到那些微弱的聲音,看見被忽視的需要。 上帝賦予我們每個人權力。我們可以選擇像法老和羅馬皇帝一樣,運用權力得到更多權力,走向金字塔頂層,也可以像耶穌一樣,走向金字塔底端,運用我們的權力對抗各種壓迫人的勢力,賦權給困在底層的人。 願我們時常彼此提醒,謹慎使用我們所擁有的權力,在各個被忽略的角落,參與耶穌正在進行的恢復與更新。 註: 1. 權力可以來自身分地位、能力、知識、資源、生活榜樣等等。 2. 《創世記》2章15節,形容人行使治理權的方式不是主宰與利用,而是耕耘與看守,與上帝合作使土地更繁榮與美好。 作者現居於芝加哥, 三一神學院新約博士。

    閲讀全文…

  • 讓我們偕伴,謹守“心”(談妮)2024.04.26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26 談妮 “你要謹守你的心,勝過謹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箴》4:23。新譯本)心可以是指跳動的心臟、思想、情感、意志或全人。不論是哪一種定義,“心”都不是靜止不動,也不是必然健康成熟、“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所以保羅勸我們獻上自己成為活祭,藉著聖靈更新自己的心思,改變自己的生活,以合乎上帝美善的旨意(參《羅》12:1-2)。 自2022年起,《舉目》便提出要“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者一起成長”,這是延續既有的定位:建造海內外事奉者,以基督為中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然而要讓心能有效地更新變化,前提是願意“針對觀念進行反思”(周學信,《反智主義》)。 本期《舉目》(103期)的特色,就是反思力。 不論切入點是個人(《我們以什麼眼光看待別人》;《男性形象與羞恥》;《當我們得了“匆忙症”》)、教會(《把握這次相遇的機會——從教會歷史思考“教會權威扁平化”》;《北美華人教會的今昔和未來》)、公義(《不只 #MeToo或司法正義/便利貼》)、藝術(《 當音樂之父巴赫也被政治清算——我們需要討論電影《塔爾》( TÁR)》)、親情(《春風吹又生——煩人老媽成長記》;《當孩子無法達到期待——原來父母也是罪人》)、跨代(《為什麼我們如此盡力,還丟失了他們?——耶穌的比喻與青少年事工》)、宣教(《福音,歷史性的救贖——淺談多元社會中,詮釋福音的關鍵》;《帶著幼兒短宣可還行?》)或海歸(《 我從芝加哥回到上海——海歸基督徒如何融入當地教會》),還是婚姻(《攪亂一池春水——都是夫妻營惹的禍?》;《 丈夫做頭?還是做你個頭?》)…… 作者們的反思,都是為了謹守心,使生命的泉源更散發出基督馨香之氣。 可惜因為時代的變遷與經濟的因素,《舉目》考慮是否自2025年起,不再印刷紙本雜誌?對此,我們非常需要您的回饋(請掃二維碼),以幫助我們做出合乎上帝心意的抉擇。同時也歡迎您網站訂閱 (https://behold.oc.org/?page_id=62152),讓我們與您偕伴謹守“心”。

    閲讀全文…

  • 從權力關係與生命素養,看權威扁平時代的教會治理(陳恩加)2024.04.2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24 陳恩加 當心“靜音模式” 2023年4月的一天,我和同教會的一位弟兄,聊到基督徒領袖在信仰進路光譜上的位置。他提到于宏潔牧師的講道,用詞比較很宏大,劉志雄長老的敘事,則相對更生活化,但他們都有比較資深的牧養經歷;而有的牧者學術專精,卻不太牧會。 我回應說,很喜歡像The Pastor as Scholar and the Scholar as Pastor這本書的兩位主人公卡森(D.A. Carson) 和派博(John Piper):一樣是“集學術型和牧養型於一身”的基督教領袖,他們既有深厚的神學素養,同時又具備溫暖的牧者心腸。 朋友則打趣說:“那你來做牧者型學者,我做學者型牧者”。我則笑著回復:“現在我們教會的牧者當的好好的,也沒到退休的年紀,你這話要是被他聽到,會不會覺得我們有‘造反’的感覺?”。 他只簡明扼要地總結:“你我他都是‘平的’”。 當他說到“平的”時,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認為:一個基督徒想要成為牧者,是一件高風險的事。倒不是因為這中間要經過漫長的神學訓練,出來服事後薪酬不高還要幹各種髒活累活等,而是因為教會中來自人際關係的各類張力。 我從小成長在一間非常重視“權柄”的基要派教會中。長老、職事等領袖“高位“,存在著家族傳承現象。同時,不少信徒因為對帶領者的決策有所質疑,就被打上了“不順服權柄”的標籤,加強了權力的高度集中與不容置疑。 Remy Diederich在其關於屬靈虐待的著作《信任崩塌》(Broken Trust)中形容,這種權力的壓迫,會導致屬靈領袖的核心人際圈,進入“靜音模式”。其他人為了防止被孤立,也會學乖,不去戳破“皇帝的新衣”(註1)。 這種金字塔式的教會治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年輕人的出挑與會眾的活力。不僅不符合管理學上的扁平化邏輯,更不符合聖經中對領袖品格的要求。 目前,我在一間較為包容、扁平的教會中服事,深刻覺察到對權力、權威這類敏感議題的討論,與合乎中道的應用,是當代教會無法回避也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會從權力、關係與生命素養3個維度,來談一談權威扁平化後,教會的牧養。 權力與責任的扁平化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First Vatican Council)上,羅馬天主教會確立並發表了兩個憲章,其中之一便提到了“教皇無誤”(papal infallibility)。 身為歷史學家同時又是天主教徒的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則嚴詞抨擊了這一聲明。那句名言“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敗”便出自他寫給倫敦主教Mandell Creighton,反對該決定的信中。 這句話不僅適合於國家治理,也適用於在教會:教會扁平化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權力的扁平化。 不過,權力扁平化並不意味著領導者完全喪失權力,只是不再被高度集中。因此被下放和分散的權力,能夠促成更為民主的決策制定,和更為合理的治理模式。 換句話說,一間教會不應為了扁平而扁平,而是為了會眾能更好地配搭服事,在生命上互幫互助。 以我目前所在的教會為例,牧者會在每個月第2週的主日下午,會安排同工會議。每項重大決策,均是由同工們(一般有十幾二十個人)共同商議的結果。大家一起獻謀獻策,提出各自意見,牧者最後拍板。此外,各部門部長、各小組長會把所在組織的當前狀況、困難(包括整體和個體)、未來計畫,都放在會上進行交流,盡可能把教會真實現狀進行曝光。 另外,教會每年也會舉行一次退休會,來回顧一年來教會牧養的得與失,同時展望未來要堅守或改正的地方。相比我小時候所在權力不容置疑、決策於“小黑屋”中產生的教會,這樣的決策制定過程,更為公正與透明。而這自然也離不開合理的治理架構——小組、團契與事工部門。 對於小組,我個人認可“大小組,小教會”的理念。如果說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那麼小組就是身體的腰板,只有腰板硬全身才能發出最大力氣。 在國內,城市教會能容納的人數,受到空間和環境因素等的限制(往往在寫字樓裡),因此除了主日大家聚在一起敬拜之外,小組聚會成為了信徒平日裡的信仰加油站,小組長便成為了“微型牧者”,擁有組織聚集的權力和聯絡肢體的責任。 對於團契,想必已有不少教會開展青年團契、夫妻團契、職場團契等,讓有能力、有生命和異象者成為其中的帶領人,這也是扁平化的一種體現。至於事工部門,可以成立如敬拜部、關懷部、福音部、行政部等各司其職,各部長不僅分擔了牧者的部分權力,也承接了相應的義務,彼此配搭讓事工有條不紊地開展。 關係的扁平化 九標誌團隊編輯Jonathan Leeman在《認識教會紀律》(Church Discipline)中曾提到,如果一間教會的領袖“對成員厚此薄彼,黨同伐異,脾氣很大,愛孤立人、很難將權力分給他人,任人唯親、喜歡掌控”,那麼加入這間教會就要小心了(註2)。在這種劍拔弩張的畸形人際關係中,同工自然無法放開來與領袖一起服事。 相比教會建制層面的權力扁平化,關係扁平化則更加側重領袖個人品格是否真的具備聖靈所結的果子,考驗其能否在保持領袖威信的同時,與同工、會眾、甚至慕道友“打成一片”,而不是營造出 “靜音模式”。 換句話說,關係扁平化的實質,就是領袖們雖然身居要職,但也承認自己會犯錯、有弱項,樂於接受他人合理的批評與適時的幫助,從而讓牧養過程增添更多的誠實與謙卑(註3)。 我曾經所處的教會,講臺上的資訊往往是不容置疑的。但私下與個別弟兄姊妹的交流中得知,他們對某些觀點是有疑問的,但卻不敢發聲。因為,講員(通常是幾位核心同工)會以“不服權柄”為理由,搪塞過去。或有人針對教會事工的一些盲區,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時常會被領袖們以“沒有負擔”為理由回避。 其實,不採納建議並不是什麼問題。關鍵在於當事人抱著怎樣的心態,去處理他人的意見——如果領袖無法謙卑下來,與提出意見的一方平等、和氣地進行交流,那麼就會永遠處於一種夜郎自大的狀態。與之相反,如果領袖與會眾處於一種暢所欲言的關係中,即使會出現爭執,甚至導致有人因此離去,但誠實、平等的人際關係,會成為這件教會的底色,而吸引更多的人前來。 生命素養的扁平化 一間教會無論使用何種治理模式,其目的最終都是為了會眾的靈命得到成長,更好地建造基督的身體。 換句話說,權力、關係等因素扁平化,最終目的正是為了生命素養的扁平化。而生命素養的扁平化,不是指所有人的靈命變得“又扁又平”,而是指“全民皆祭司”——盡可能讓所有的肢體,都能參與教會的服事;每個人的生命素養,都能得到提升。 教會中不應該出現屬靈上的馬太效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而應該在恩賜上挖掘、培養更多人,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各項事工中。對此,我有兩個特別深的感觸: 其一,教會中有位肢體曾問牧者,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才幹,不知道該參與哪項服事。經過一番開導後,TA發現自己詩歌唱得還不錯。…

    閲讀全文…

  • 從摩西五經看賦權與限權(歐雨虹)2024.04.2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04.22 歐雨虹 “扁平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新潮流。扁平化的目的,是打破金字塔狀的階層結構,減少層級,並讓權力向下流動(註1)。 這幾年的疫情,迫使教會的牧養權力,不再集中於少數的教牧人員,而是流向各個小組。有些教會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變化與限制,開始嘗試扁平化教會結構。 然而在任何結構中,仍都容易出現權力往上集中和被濫用的趨向。就算教會扁平化,權力流向小組,但小組長還是可以集權並濫用這個權力。打破了舊的金字塔,但新的金字塔又不斷形成。 聖經中的賦權與限權 權力是個很複雜的議題,涉及到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本文沒辦法探討每個層面,只欲拋磚引玉,從聖經神學的角度,淺談權力的分配與運用。目的不是要提供一個“符合聖經的權力架構”(註2),而是觀察聖經如何在不同權力架構中,賦予權力與限制權力,讓聖經的描述,塑造我們對於權力的想像。 《創世記》裡,“神的形象”是一個賦有權力的身份。上帝賦權給人,讓他們治理受造界(參《創》1:26-28)。放在古近東的處境來看,《創世記》的描述,顛覆了古近東對於權力分配的想像。 舊約學者指出,古近東的君王被視為神的代表,被賦權治理人民(註3)。古巴比倫的創世史詩《埃努瑪‧埃利什》中,人被創造是為了服事諸神。既然君王是神的代表,人民理所當然要服事君王。這讓金字塔狀的社會階級有了正當性,確保了君王在金字塔頂端、萬人之上的地位。 在這樣的處境下,《創世記》卻形容人類有“上帝的形象”,很令人震驚。當所有人類都擁有“上帝的形象”這個身份、地位時,治理的權力不是集中在一人,而是交予人類,男女共同治理。 權力的共用是一種限權。《創世記》劃分的階層,不是神明、君王、人民,而是上帝、人類。在上帝原本創造的世界裡,人人平等。《創世記》對於人的形容,扁平化了金字塔式的社會階級。 相較於古巴比倫的史詩,《創世記》說,上帝創造人並不是因為祂需要被服事,而是因為祂要賜福給人(參《創》1:28-29)。作為上帝的代表,人也不是要被他人服事,而是要成為上帝祝福的管道,把上帝的祝福帶給整個受造界(註4)。 《創世記》第2章描述,人行使治理權的方式,不是主宰與利用,而是耕耘與看守 (參《創》2:15),與上帝合作,使土地更繁榮、美好。 權力的扭曲與濫用 這個美好的景象,卻因罪惡而破壞了。人被創造,是要共同治理和管理受造界,但罪的影響讓人濫用權力,主宰、管轄其他人。男女共同治理的願景被罪扭曲了:上帝說,丈夫會管轄妻子 (參《創》3:16)。 《創世記》接著記載,人用暴力壓迫其他人,兄弟互相殘殺 (參《創》4:8)。到了《創世記》的尾聲,我們看到的是,埃及法老在萬人之上,所有的地都歸他,全埃及是他的奴隸 (參《創》47:20-21)。罪的影響,讓人離上帝原本的創造越來越遠,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頂端的人濫用權力,底層的人被剝奪權力。 律法中的限權與賦權 當上帝帶以色列人出埃及、脫離奴隸的生活之後,祂給予他們全體“君尊的祭司”(參《出》19:6) 這個新身份,讓他們可以重拾上帝在創世之初,給予人的尊貴。上帝還給予以色列律法,讓他們與埃及等世俗社會有別。不一樣的社會,需要不一樣的君王。 首先,這個君王並不是必要的。 《申命記》描述, 以色列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那他們要立上帝所揀選的人為王 (參《申》17:14-15)。立王是為了滿足以色列人的願望。 其次,律法設了限制,防止君王集中權力。 如: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軍力)、多立妃嬪(政治力)、多積金銀(財力)。並強調君王與子民的關係,是“弟兄”,並不高人一等,不可心高氣傲 (參《申》17:15-20)。君王不可以用自己的身份,為自己加強權力。 最後,君王主要的職責是要抄錄、誦讀、謹守律法,成為百姓的榜樣。 上帝的律法,扁平化了君王與子民的差距。他們是夥伴,一同實行上帝律法。唯一的差別是,君王要成為百姓的榜樣(註5)。上帝沒有給君王任何特殊權力,而是要他活出律法中的公義與慈愛,讓百姓自願效仿,用生命為榜樣施展對百姓的影響力。 以色列的君王,與埃及的法老截然不同。 上帝的律法,除了限制君王的權力與地位,也設定制度,防止社會底層的固化。律法規定,每7年為豁免年,以色列子民要免除同胞的債務,並釋放賣身為奴的同胞(以色列人) (參《申》15:1-2,12-15)每50年一次的禧年,則要歸還土地(參《利》 25:10),讓每個人都可以重新開始,而不是困在社會底層,永不能翻身。 在每個群體中,都有種種因素,驅使權力往上集中,形成金字塔。然而上帝的律法,限制權力,防止權力集中。 可惜以色列人並沒有遵守。 舊約的歷史書讓我們看見,以色列的君王與其他國的君王一樣,濫用權力:為了自己的權力和財富,讓百姓負重軛、做苦工 (參《王上》 12:4)。先知書則批評以色列的君王和領袖只顧自己,不但不牧養羊群,還用暴力,嚴厲轄制他們(參《結》34:2-4)。上帝的願景,與以色列的實況,有極大的差別。 對現今教會的啟發 上帝在創造與律法中的賦權與限權,對現今教會有什麼啟發呢? 聖經讓我們知道,權力濫用不是新事,從罪惡開始扭曲上帝的美好創造時,就已經開始了。摩西五經對權力的態度是謹慎的,今天的教會也需要思考,如何預防權力的集中與濫用。 這時代的網路,讓教會的各種權力濫用(挪用公款、性暴力、屬靈霸淩、隱瞞醜聞),有更多的暴露,甚至讓人對教會失望。當年輕一代對權力,特別是組織的權力,失去信任時(註6),教會領袖當如何回應與牧養? ×第一,誠實面對落差 教會領袖可以一方面講述,聖經中上帝對權力分配與運用的願景,一方面坦承現今教會未曾達到上帝的期許。這些落差並不需要掩蓋,也掩蓋不住,越掩蓋只會越讓人失去信任。認真面對這些落差,反而讓人看到教會的誠實與勇氣。 直視這些落差,必然帶來沮喪、難過、憤怒的情緒。這些情緒,代表我們對上帝的願景是在乎的,不是無感的。這些情緒不是洪水猛獸,需要壓制。這些情緒能量,可以成為教會反思、悔改、改變的動力。 教會領袖可以帶領會眾,聆聽並接納彼此的情緒,讓會眾感受到,他們在這些情緒中不是孤單的。教會領袖也可以用聖經裡的哀歌,帶領會眾面對“願景”與“實況”的落差(註7),讓他們的情緒成為他們來到上帝面前的動力。 ×第二,設立限權與賦權的機制 在一個對權力失去信任的時代,如果教會領袖設立限權與賦權的制度,讓會眾知道,教會有意防止權力的集中與濫用,可以幫助會眾重建信任。 不同組織結構,有不同限權與賦權的方式。限權的方式可能是由團隊領導,不把權力集中在一人,或是主動願意接受問責,定期檢視組織體制與決策機制。 賦權的方式可能是讓領導團隊更多元,讓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聲音(女性、兒童、青少年、身心障礙者),更多被聽見和看重…… 在各種權力架構中,我們都可以發揮創意的思考,抵抗權力往上集中的傾向,讓權力可以往下流動,不讓權力差距越變越大。 註: 1. 扁平化理論 – MBA智庫百科 (mbalib.com)。 2. 董家驊牧師提出,各種權力架構都有把權力來源偶像化的危險。《另類權力邏輯》 (董家驊)2017.06.19 – OC舉目網站 3. J. Richard Middleton, The Liberating…

    閲讀全文…

  • 大象何苦席地而坐(傲潔)2024.04.2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20 傲潔 走頭無路 2018年獲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的大陸電影《大象席地而坐》,講述了中國河北省石家莊一個舊社區裡,4位陷入人生困境的底層小人物尋找心靈救贖的故事。 這部長達4小時的電影,只發生在一天之內。片中走頭無路的4個人,不約而同地前赴內蒙古滿洲裡的動物園,去看一隻鎮日席地而坐的大象。 體重達3000到5000公斤之間的成年大象,平均每天休息2小時,大部份時間是站著睡,每3到4天才會躺下來睡一次,以免驚人的體重壓傷身軀內的器官。當大象迫不得已席地而坐,可能是內裡已經碎裂了。 聖經《列王紀上》,記載過一個“大象席地而坐”的絕望光景: 神人以利亞在迦密山上經歷天降焚火的神蹟,戰勝了巴力先知,卻因王后耶洗別的追殺,倉皇逃命到猶大的別是巴。他心裡的大象,就在那裡的一棵羅騰樹下席地而坐。他向上帝求死,然後睡著。 慈愛的天父為他預備水和餅,他吃了,但又不敵心頭重壓,仍然躺下。上帝再派使者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王上》19:7)以利亞就起來吃喝,恢復體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何烈山,與上帝面對面…… 我們會不會像先知以利亞一樣?我們心房的大象,會否也有席地而坐的一天?也許會。所幸至高上帝從不輕忽被壓碎的心靈,祂必為我們預備水和餅,讓我們重新站起。 《大象席地而坐》全片長3:54:05 群組力量 動物園裡的大象看似溫馴可愛,被激怒時卻很危險,尖尖的象牙和長長的象鼻,會變成對付敵人的利器。那麼,心房的大象吞下過多負面感受,不勝負荷,在裡面地動天搖、不停咆哮,豈不一樣危險嗎? 大象是群居性很強的動物,一個象群可以由4到100頭象,組成終生牢固的關係,而且彼此保護。 而人們心裡的大象,也不是孤單的。以我為例,當負面情感洶湧澎湃、不能自救時,我會拿起手機,向可信任的基督徒群組,發出求救訊號。隨即會收到或長或短的禱告訊息,以及許多溫柔安慰。漸漸地,我裡頭毛躁的大象開始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地踱步,甚至停下來站住,小睡片刻。 網路時代中,神國兒女無國界地招聚在一起,組成一個一個可以即時互動的群組。關係緊密的屬靈群組,就似一個小型象群,群內成員互信互愛、彼此守護、相互代禱扶持。 我有幾個安全可靠的姐妹群組,經常收容我的垃圾情緒。姐妹們會以同理心安慰我,撫平我裡頭時而躁亂、時而抑鬱的古怪大象。同樣,我也接收姐妹們的負能量,拋出聖經話語,安定她們焦躁中的大象。 靠著代禱守望,群裡的象鼻子成了滅火管,相互撲滅烏煙瘴氣。幾年下來,上帝賜下基督耶穌裡出人意外的平安,護衛著我們的心,擊潰所有的負能量波浪。 拉起大象 天父非常人性化地對待以利亞裡頭坐著不動的大象。這種人性化,在道成肉身的主基督身上顯彰無遺。耶穌在烈日下的井邊等候撒馬利亞婦人,解開她的心結。祂也抬頭呼喚:“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使稅吏長改過自新。 祂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祂不只說給井旁婦人和矮子撒該,也說給普天下的人聽。 為何耶穌的話能深入人心,穿過2000多年,仍蘊含翻轉生命的大能? 我們的主耶穌飽歷人世憂患,明白人性的脆弱。祂聆聽每一聲痛苦的吶喊,也肯陪伴迷茫心靈一起面對困局。祂並不因為自己是神,而高高在上。祂是極其“人性化”的生命之主,祂口中的道,句句顯明在肉身上。 躁動不安的人心裡,多少隻無助的大象鎮日席地而坐?人們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教條式的人生大道理,而是被恩慈地對待,就像耶穌對待井旁婦人和財主撒該——人是在被理解、包容和體諒中,潛移默化地改變生命的。 7年前,我先生因職業生涯停滯不前而精神頹靡,裡頭的大象沮喪地席地而坐了好長一段日子。家裡瀰漫著碎裂的氣味,連我心房的大象也被壓垮,癱在地上。是上帝用重新寫作的呼喚把我拉起來,隨著一篇篇信仰文章的完成及刊出,我的大象慢慢撐起了發酸的腿,重新站直。 當先生看見我的大象穩穩站起來,他幡然醒悟:上帝的帶領不早也不晚,永遠恰到時候!因此,縱然困境依舊,他的大象也跟著站起來了——有主一路相伴、引導,大象何需無力踞坐呢? 適可而止  保羅提醒我們:“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意思是:我們可以有負面情緒,但要適可而止。如何讓心房的大象穩站休眠狀態,不隨便發狂咆哮?我的秘訣是:仰賴聖靈保惠師,幫助我結出“節制”的果子。 當我將苦水垃圾瘋狂地往群組亂吐亂丟、欲罷不能之際,成熟的姐妹會馬上請我說出3件感恩事項,藉此撲滅我萬馬奔騰的負能量。天長日久,當我心房的大象開始狂嘯時,我的內心深處會升起一股力量,幫我按停快要氾濫的負面情緒。這是內住的聖靈為我結出的節制果。 節制,是我邁向健康人生的推手:養成簡約而規律的生活作息,建立不間斷的書寫日常,並靠著運行在心裡的大力,為負面情緒適時“踩煞車”,不讓大象的吼聲堵住文思,阻礙寫作。 歸回童心 去年返台,請教ChatGPT:“我有位24歲、發展遲緩的兒子,可以帶他到哪裡走走呢?” ChatGPT回答:“動物園。”我心想:“好幼稚!”直接問兒子,不料他回我:“動物園。”我們就到臺北市立動物園去。 這個門票低廉的都會型動物園非常大,來自熱帶雨林、非洲、沙漠、澳洲、溫帶和台灣本土的動物,應有盡有。比我高大的兒子童心未泯,看見每種動物都笑呵呵,手機一直拍不完。 由於天熱,好些動物躲在樹叢裡睡覺。兒子細心觀察,把動物通通找出來,逐一指給我看。旁人大讚他:“好聰明啊!” 我注視兒子天真的圓臉蛋,知道他內裡也藏了一隻會咆哮的大象。幸而他單純,負面情緒不會在他心裡滯留太久。他心中其實是有一頭特大號的小象,只要主人的需求被滿足,自會乖乖進入休眠狀態。 母子倆逛了一整天動物園。我拾回童心,讚嘆天父的創造奇妙,明白何以耶穌強調:“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3)孩童的心更能發現受造界的美好。 3名成年子女,如今只剩這個兒子陪在我身邊,恰似天父專程留給我的禮物,提醒我要“永保童心”。 而無形的大象,寄居人心房,催逼世人去尋找心靈的救贖。我們可以騎上象背,讓這龐然巨獸搧著大耳朵、往高處伸長鼻子,穩步返回首個動物園——伊甸園,重新棲身在天父的保護裡,享受心靈的安息。 此刻,我的大象置身象群返家的路上,沿途浩浩蕩蕩,並不寂寞。 作者畢業於神學院,參與大陸及臺灣本土宣教事工。曾任基督教報社主編。現居英國,為自由撰稿人。

    閲讀全文…

  • 雞尾酒會效應(讚美)2024.04.06

    就在我軟弱和灰心中,上帝藉著好友的“雞尾酒效應”,讓我心中一亮——我可以調整耳朵去篩選、摒棄雜音,只接收來自主的聲音。這是可以做到的! 

    閲讀全文…

  • 離家者的心聲(瑞雪)2024.03.09

    使徒時代沒有一間豪華禮拜堂,但馬可樓120人同心禱告,五旬節聖靈降臨,教會建立、增長、復興。教會復興乃是聖靈的工作!沒有同心合意的禱告,沒有彼此相愛的見證,沒有聖靈恩膏的講道,教會怎麽復興? 

    閲讀全文…

  • 自由的心靈、不悔的獻身(紫梅)2024.02.21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不需要跟隨這個世界起舞。上帝對每個人,沒有不切實際的“目標和期待”。祂只要我們心靈自由,經過祈禱和思考,做出選擇,認真、踏實地生活,在孤獨、困難的時候,依靠祂的力量,在生活經歷中活出信仰的真諦。 

    閲讀全文…

  • 在日本的職場上,如何有一個“福音心志” (晉達)2024.02.12

    因此我自己判斷,舊時代的“敲開家門傳福音”的形式,在我的周圍已不再奏效。真正的福音不應該僅在話語上,更在於我們生命的樣式當中。

    閲讀全文…

  • 摘去緊箍咒 ——尋求屬靈的慢生活(朱奇)2024.02.10

    上帝給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人總是要有一段成長的時間,而基督徒走這成聖的道路,需要一生之久。我們無法預測上帝何時給我們何種任務,我們只能把握當下,積極操練對上帝的信心,順服並等候。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