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基甸
-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07 基甸 值得關注的文章 2024年3月,在ChinaSource(《華源協作》)的The Global Chinese Diaspora(《全球散居華人》)網路季刊(註1)中,兩位客座編輯用“不斷演變中的掛毯拼圖”(evolving tapestry),形容今日華人散居全球的圖景。 這期季刊的文章中,無論是湧至英國的香港持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編註)移民,還是投入穆斯林宣教的加拿大華人基督徒;無論是急缺傳道人的歐洲散居華人教會,還是澳大利亞的華人新移民,都確實反映出全球散居華人背景與文化的多元性,和與時俱進的多變性。 同時,這些文章也對散居華人宣教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有多角度的反思。(“ 散居華人 ” 指移民海外的全球各地華人。散居/diaspora,源于希臘文διασπορά,意思是分散。在舊約,指“流散”的猶太人。新約則指“分散”的基督徒。參《徒》8:4。編註)。 作為參與全球華人散居宣教的基督工人,我尤其欣賞這期季刊的一篇主打文章:Jeanne Wu講述了來自中國的新經濟移民和“走線”者等最新趨勢,以及中國國內政治和國際地緣政治等“新常態”,對華人散居宣教的影響。這篇文章很值得宣教工作者關注和思考。作者深入、細緻的研究和分析,對於散居宣教工作者思考宣教策略,有很大的助益。 我贊同該文作者所說:“近期中國國內及中國相關的政治發展,已經給全球華人散居宣教運動及其動態帶來影響。一些宣教的門被關上,但另一些門則被打開。雖然對於未來,我們能感覺到不確定性及可能的恐慌,也有新的挑戰,但我們同時也看到新的機遇。” 對海外華人教會來說,今日的散居宣教,也是挑戰中蘊含著機遇、機遇中潛伏著挑戰。 教會應該如何把握時機? 30多年前,我留學美國南部的時候,在華人查經班信主,也受到當地國際學生事工的美國基督徒的關愛和引導。因此可以說,我是散居宣教結出的果子。 後來,我全職參與網路和文字宣教,並且到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地方佈道、培訓、短宣,實際上都是在服事全球各地的散居華人教會,同時也促進華人教會與非華人的機構合作,算是做“文化橋樑”的工作。 《全球散居華人》季刊的內容,促使我思考:散居華人教會應該如何把握時機、迎接挑戰、投入今日全球範圍內的散居宣教? 以下我就從一名華人散居宣教工作者的角度,分享幾點個人的感想。 ×第一,慢半拍,需推動 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我感覺海外華人教會對散居宣教的反應,似乎仍然慢半拍,或者說比較冷淡。究其緣由,可能不僅是因為華人教會普遍不夠重視宣教,少有關注世界時局對宣教的影響,還跟華人教會對散居宣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有關。 華人教會中的宣教推動,比較強調跨文化宣教,即從西方發達國家到“未得之民”更多的偏遠地區傳福音。然而這樣做的同時,卻可能忽視、輕視本地的散居宣教。 很多華人教會較少關心自己的社區,或者感覺向本地的異文化散居群體傳福音很難,不知從哪裡做起。我個人認為,宣教機構和基督教媒體,仍然需要在海外華人教會中,更加努力地推廣散居宣教,幫助華人教會明白上帝對散居宣教的心意(註2),更加“通達時務”,對全球各地散居宣教的需要,更敏感,也更願意突破固有的局限,更多地投入散居宣教中。 ×第二,“平信徒”的機會 新時期的散居宣教,跟“傳統”的跨文化宣教相比,更能為“平信徒”的參與,提供機會,也更能鼓勵弟兄姐妹跨出非全職宣教的第一步。 本地跨文化宣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上帝把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例如來自中東、中亞的穆斯林難民,或者來自印度的印度教移民,帶到我們華人基督徒的客居之地。我們不必像傳統的跨文化宣教士那樣,得花昂貴的旅費到遠方、克服巨大的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甚至遭受逼迫等,就能向當地來自最大的“未得之民”地區(印度)、危險重重的“創啟地區”(中東、中亞等)的散居群體傳福音。 過去幾十年,海外華人教會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向中國宣教,也向來自中國的學生、學者傳福音。隨著中國對宣教的限制日益嚴峻,以及赴美中國留學生的減少、即使出國也越來越難以接觸,教會既有的宣教資源,可能會“英雄無用武之地”。 而華人教會中,很多對宣教有負擔的弟兄姐妹,有很好的英文能力,可以順利地把宣教資源轉而投入本地跨文化的(非華人)留學生和新移民事工上。這是何等寶貴的“天賜良機”! 華人教會的“平信徒”理當抓住時機,不要停留在“坐而論道”,更不要讓教會中,只有牧長、宣教委員會等同工領袖關注宣教,而是要起而行之,積極投入,善用“王后的位分”,把握“現今的機會”(參《帖》4:14)。 ×第三,進行更多的合作 在散居宣教方面,華人教會應當跟本地非華人教會,及“西方”(國際)宣教機構,進行更多的合作。 《洛桑福音運動開普敦承諾》(註3)在論及散居宣教的時候呼籲:“我們懇請移民教會和本地教會,互相學習、彼此聆聽,並啟動合作事工”。 向海外散居華人宣教,對於華人教會來說,還算是向“同文化”的人傳福音,但對於非華人的機構和教會來說,則是跨文化的宣教。如果彼此合作,華人基督徒可以成為跨文化的橋樑。同時,也可以在合作中彼此學習。 我感覺,海外華人教會和福音機構,跟本地非華人教會和本地宣教機構之間的合作,仍然太少。而且,即使有合作(例如美國華人教會的弟兄姐妹到歐洲、非洲短宣,幫助當地資源相對缺乏的華人教會),也常常遇到“山頭主義”的問題。同文化的合作都如此,更不用說跟西方機構、教會的跨文化合作了。 海外華人教會和福音機構需要禱告,求主賜給更寬廣的國度胸懷和更高瞻的屬靈眼光,打破人為的高牆,放下成見和小信,為了大使命,願意全力與非華人機構和教會攜手合作。 中國海歸基督徒事工 散居宣教上的合作,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國海歸基督徒事工。 有很多非華人的教會、機構,在世界各地做華人的宣教事工,服事對象主要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訪問學者、職青,及其前來探訪的父母。除了少數人能夠幸運地辦到移民身份,其餘的絕大多數人,都會回中國。 在每年數以十萬計的海歸學生、學者中,即使保守估計,也有5%的人在海外信主(這方面的統計數據非常缺乏)。令人痛心的是,由於信主時間短、信仰根基淺,再加上現今國內的環境對基督教更加不友善,據估計有75%,甚至更高比例的海歸基督徒,回國後不再讀經、禱告、去教會,最終信仰生活完全流失(註4)。這成為散居宣教中顯著的缺失和痛點。 因此,亟需帶領海歸基督徒信主的教會、機構,在他們回國前做一些培訓和建立屬靈導伴(mentoring),堅固他們的信心,加強他們回國後繼續跟隨耶穌的心志,和參加教會事奉的基本技能,好幫助他們帶著大使命的呼召回國,成為中國福音的種子…… 這在海外學生、學者的宣教事工中,至關重要,迫在眉睫。然而,根據筆者個人的觀感,雖然很多華人教會都意識到這一點,卻缺乏動力和資源,進行系統性的海歸門訓工作。 其實,已經有一些非華人的宣教機構,在這方面投入了工人和資源,並且有切實可行、能大幅度降低海歸基督徒“流失率“的“歸前門訓”方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事工卻極少有華人教會願意支持和參與。 華人教會通常與中國國內的教會有更多、更緊密的聯繫,在海歸基督徒回國後,可以幫助引介給非華人的宣教機構。因此,華人教會跟非華人宣教機構合作,顯然是海歸事工一個必要和“雙贏”的策略。 ChinaSource在2016年9月的網路季刊(註4)中,刊登海歸事工專輯,呼籲世界各地教會和福音機構,結成夥伴,致力於中國海歸事工,值得有心的同工參考。 過去幾年,中國和海外的形勢都有很多變化。筆者希望ChinaSource能在不遠的將來,再出一期以海歸事工為主題的網路季刊,幫助更多的海外華人教會和機構瞭解這方面的需要、參與這樣的合作。 網路和新媒體宣教 華人和非華人教會、機構,可以而且應該合作的另一個事工,是網路和新媒體宣教。筆者曾多年在華人教會中,推動善用網路和新媒體傳福音的宣教事工(註6),也看到華人教會在這方面取得一些進步。 經過幾年的全球疫情,華人教會跟普世教會一樣,已經更廣泛、更積極地使用網路和新媒體開展事工,包括散居宣教相關的事工,特別是校園、職青和海歸事工。在這方面也逐漸積累起一些內容、品質較高的中文網路資源。 同樣,現今很多非華人福音機構和教會,也在網路和新媒體事工中繼續發展。英文的宣教網路資源,也日益豐富。 筆者盼望,同在從事華人散居宣教網路資源事工的華人和非華人機構,可以在中文和英文的內容方面,有更多的合作,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用資源。例如,只有中文內容的華人機構的網站,可以翻譯使用英文網站上優秀的文章。只有英文的非華人機構的網站,也可以翻譯中文網站上的文章。同一語言的內容,也可以互相轉載、共用。 結語 《洛桑福音運動開普敦承諾》呼籲: “我們鼓勵教會和宣教領袖,要認識到全球人口遷移和僑居群體所帶來的宣教機會,並加以回應,制定策略性的計劃,集中力量培訓那些蒙召要在這些群體中服事的人,並且分配相應的資源……我們鼓勵那些本來就屬於僑居群體的基督徒,洞察上帝聖手所作的工,即使是在非他們所選擇的環境中,在東道國的群體中尋求上帝給他們作見證的機會,並為東道國謀求福祉。”(註7) 根據2012年的一份皮尤調查報告,美國華人中有將近1/3的人口是基督徒(包括新教和天主教,註8)。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海外華人移民,也在繼續快速增加中。因此,海外華人教會,勢必繼續增長。本身就是多元化散居群體的華人教會,在面臨全球化和全球地緣政治新形勢所帶來的宣教機遇與挑戰,確實不應該無動於衷,而應積極投入。…
-
此次與會的《舉目》和《海外校園》作者人才濟濟、精彩紛呈:音樂人、媒體人、作家、科學家、技術大牛、牧師、傳道人……個個都是神國菁英,而且大多身懷絕技——作家是烹調高手,牧師是專業指揮,製藥科學家擅長佈道,做校園事工的長老彈得一手好琴……不一而足。
-
這十幾年,我的人生經歷了很多悲歡離合,輾轉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而我在機構的角色也發生著不同的轉變——從最初的作者通訊員,逐漸成為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編輯、雜誌的執行編輯。
-
我喜歡、欣賞OCM同工之間不分尊卑、彼此坦誠相待的文化,事工中追求完善、精益求精的精神。在OCM這幾年的事奉,給我留下很多非常美好的回憶。
-
筆者認為,把智慧設計說成是創造論、偽科學、Gap Theory或是一種運動等等,恐怕都是因為科學界不能直面證據,而有意模糊焦點。又或許是因為智慧設計的宗教含義惹眼之故。有些人稱智慧設計的目的是取代進化論,因此刻意不用“上帝”的字眼,力圖打造成可以與進化論競爭的科學理論……筆者相信,這若不是進化論支持者故意抹黑,就是某些人不顧證據地想當然。
-
智慧設計論運動的這一“文化戰爭”式的策略,並沒有成功。科學界並沒有把智慧設計論當作科學理論接受,而是視其為宗教“神創論”的現代翻版。很多知識界人士都反對將其放入公立學校的科學課裡,跟進化論一起教授。
-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7.21 基甸 在今天這個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很多基督徒父母都面臨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兒女網絡沉溺的問題。 當下,青少年沉溺於電子遊戲、動漫影圖和社交媒體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孩子因此影響學業、身體和心理健康,對網絡的強烈渴望變成他們不能自拔的、類似上癮的捆綁,網絡沉溺對他們的靈命,以及與父母的關係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許多基督徒父母因為這個問題苦惱、憂愁甚至抑鬱、絕望。一些父母用盡各種辦法,包括沒收設備、切斷家中WiFi、“胡蘿蔔(獎賞)加大棒(懲罰)”、哀求、威嚇甚至搬家等等,但都很容易被更懂技術的孩子破解,或者遭孩子拒斥,而收效甚微。這更讓父母痛苦不堪。 按照筆者與華人教會廣泛接觸後得到的印象,我相信這個問題在華人基督徒家庭中,是非常普遍、也相當嚴重的一個問題。 陷於沉溺於網絡的青少年子女的基督徒父母,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做,才能給予陷於這個問題中的孩子正面和切實的幫助? 筆者自己的兩個兒子,在青少年時期都有網絡沉溺的情況(現今大兒子已經工作,似乎不再受到這方面的困擾;小兒子今秋即將進入大學學習,我們還在繼續為他禱告)。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希望跟有同樣難處、面臨同樣挑戰的基督徒父母,分享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聖經原則和個人體會。 有幾點值得提醒和共勉:一是我們需要對網絡沉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二是我們需要學習不惹孩子的氣;三是我們需要用以福音為中心的方式,陪伴、引導有網絡沉溺的孩子。 一、我們需要對網絡沉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 首先,不是每一個缺乏自制、在網絡上可能花太多時間的青少年,都有我們這裡說的“網絡沉溺”的問題。以下典型的網絡沉溺“癥狀”,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孩子是否屬於“沉溺”: 過度使用:強制型的網絡使用和網絡上過度的時間消耗; 斷癮癥狀:在限制網絡使用時,出現諸如抑鬱和憤怒的斷癮癥狀; 忍耐性:出現明顯的對更好設備、延長上網時間和更多應用軟件的渴求; 消極後果:出現多種由於網絡使用導致的消極影響,包括在學業和人際關係中的不良表現。 其次,今天的心理學和基督教輔導學,對網絡沉溺已經有更多的認識。例如以下幾點,對正在被這個問題困擾的父母可能有會幫助: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與成年初期(12-29歲),網絡沉溺的風險更大。這意味著很多孩子最終會因為長大,走出網絡沉溺的牢籠。 關於網絡沉溺是不是一種成癮性的精神疾病,心理學界尚無定論。目前心理學界傾向於認為網絡沉溺是一種病態行為,但網絡媒體本身並非是像毒品那樣的致癮之物。 網絡沉溺的成癮性與商業網絡的刻意設計有關。特別諸如帶有角色扮演、特別容易“入戲”的電子遊戲等等,本身就是以使人上癮為設計目標的。不僅孩子會上鉤,即使大人也很容易被捆綁。 網絡沉溺可能與抑鬱症、色情、毒品等方面的成癮關聯及混合。 網絡沉溺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更深層的問題,如自我形象低落、同儕壓力、屬靈低潮,等等。 這些認識也提醒我們,在幫助孩子克服網絡沉溺的過程中為他們禱告,並用聖經的價值觀和基督福音來幫助他們的重要性。 二、學習不惹孩子的氣 聖經教導我們基督徒父母,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參《詩》127:3),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教養孩童走當走的道路(參《箴》22:6),幫助他們“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參《申》6:5-6)及愛人如己。當然也包括教導他們怎樣依靠上帝克服自己的軟弱和缺乏自制。 但同時聖經也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惹兒女的氣”(參《弗》6:4,《西》3:21)。不“惹氣”不是說是非不分、一味遷就、縱容、溺愛,而是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謹慎自守,不要憑著我們敗壞的血氣,說出虐待性質的話、做出傷害性質的事,例如詛咒、謾罵、體罰過度或失控、偏心、不斷嘮叨無法自制,等等。我們不可傷害孩子,讓他們“失了志氣”(參《西》3:21)。 “惹氣”是我們憑著人的血氣、用帶著“老我”的罪性的方式,來回應孩子不聽話的問題。而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靠著聖靈的幫助,用敬虔的態度和方式來回應生活中的難處和困境。 正如提姆·連恩和保羅·區普在《人如何改變》中所說,假如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我們就對他們失去了應有的耐心,結果就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一旦我們犯了“惹氣”的罪,即使孩子能依照我們的話勉強去做,問題也得不到解決,反而會變得更糟。但如果我們能用敬虔的態度和方式去處理,雖然不能保證孩子的反應一定符合我們的意願,但是至少上帝要在孩子生命裡做的善工,不會因為我們的罪而受到阻攔(註)。 孩子陷於網絡沉溺,對於基督徒父母無疑是很大的考驗,挑戰我們的耐心和智慧。一味地“圍追堵截”、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孩子上網是徒勞無益的。不斷訓斥、跟孩子吵甚至打罵孩子,更不可取。 此時,父母除了好好為孩子禱告,只能用愛心和耐心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跟他們一起禱告,陪伴他們走出困境。當我們這樣陪伴孩子時,我們自己的身心靈各方面也在與孩子一同成長。 改變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實孩子很可能是陷於傷痛、懊悔,自卑、絕望、自暴自棄等交織在一起的情緒中,因為勝不過罪而“失了志氣”。父母這時候最不應該跟他們“鬧翻”,一旦被他們“拉黑”,就斷絕了交流的可能,無法維繫親子關係。 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多陪伴、鼓勵孩子。同時,也應該省察,若是我們自己也在社交媒體等方面,有缺乏節制和忍耐的問題,我們也需要悔改,並採取實際行動操練自制,在孩子面前有好的見證和榜樣。否則,孩子將會很快看穿我們的假冒偽善、“說得做不得”,這對他們的信仰將造成打擊和損害,以後我們無論話說得多屬靈,他們都會認為是虛偽的。 “不惹氣”並不是“佛系”處理,不管不問。從正面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在家裡設定一些好的家規,養成好的習慣(例如設定每天上網時間的限制、所有電子設備晚上都不能帶入臥室,等等),跟孩子約定一起做“社交媒體禁食”或“數位安息日”等培養節制和耐心的實際操練,也可以多花些時間跟孩子一起鍛煉身體、到公園遠足、做一些手工、玩非電動的遊戲,等等。不是光有禁令,而是也鼓勵孩子花時間做一些有益身心靈健康的事情。 三、我們需要以福音為中心,陪伴、引導有網絡沉溺的孩子。 網絡沉溺的表象背後,通常都有更深層的屬靈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用禱告的態度來到上帝面前,尋求智慧,祈求聖靈幫助,以福音為中心,鼓勵孩子靠著上帝的恩典“攻克己身”(參《林前》9:27)、與罪爭戰。 了解以下網絡沉溺的怪圈,對我們用聖經價值觀輔導陷於網絡沉溺的孩子,應該有幫助。 所謂網絡沉溺的“怪圈”,是指網絡沉溺陷於如上圖所描述的這種惡性循環: 孩子在生活中經歷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抑鬱和壓力; 孩子選擇用退縮來回應痛苦,疏離父母和他人,自我封閉; 孩子在網絡遊戲和動漫等中尋求解脫和紓解,陷入沉溺和捆綁,遊戲和動漫等成為替代正常關係的“偶像”; 遊戲和動漫等為孩子帶來短暫的壓力紓解; 但這種紓解不可能持久。短暫的紓解一旦消退,孩子就會被罪疚感和羞恥取代,陷入自責、自恨; 罪疚和自責導致屬靈的黑暗和絕望,進而加深孩子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抑鬱和壓力。然後孩子又回到第一個狀態,進入下一個循環。 用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來幫助孩子,就是要幫助孩子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用敬虔、屬靈的態度和方式,去應對生活中的痛苦和難處,在孩子陷入網絡沉溺之前,就引導孩子靠著上帝的恩典脫離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通過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更深層的問題,和他們內心的掙扎,跟他們一起禱告,求主幫助他們能對自己在基督裡的身份有正確的認識,明白他們在上帝的眼裡是何等的寶貴,以至上帝的獨生愛子為他們在十字架上捨身,好讓他們可以蒙恩得救,罪得赦免。 我們成為上帝寶貝的兒女,我們的價值不被他人和這個世界定義。我們的盼望不在我們自己有何等堅強的意志,而在於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能救我們“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參《彼後》1:4),並幫助我們在生命裡結出忍耐、節制、敬虔的果子。 我們的信心是建立在上帝的應許上的。因著基督已經完成的工作,我們可以用嶄新的態度和方式,去回應生活中的痛苦和壓力。當我們身陷痛苦、抑鬱時,可以選擇不用網上遊戲、動漫等等作為逃避,不讓他們成為我們解壓的偶像,而是跑向上帝,轉向十字架。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上帝面前有真實的悔改,而不僅僅是陷在悔恨、自責的情緒中走不出來。我們要從自我中心的、屬世的憂傷,轉向以上帝的愛和管教為中心的屬神的憂傷。 真實的悔改會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和意志力去克服網絡沉溺,我們只有更加依靠上帝,把盼望放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在上帝的恩手中,我們經歷的掙扎最終被上帝使用,來幫助我們生命成長,結出真實的改變的果子。 在主耶穌再來、新天新地降臨之前的“天堂的這一邊”,我們還走在成聖的路上。我們還會犯罪、跌倒,包括被網絡的誘惑、過犯勝過。但最重要的是,每當我們跌倒時,我們都需要馬上回到十字架前,祈求上帝赦免,並賜我們力量重新站起來。 這也提醒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當孩子“偶然被過犯所勝”時,我們應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參《加》6:1),而這對我們自己的信心、耐心和愛心都將是很大的考驗。我們同樣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十字架的大能。我們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也有的弱點,並讓孩子懂得,即使我們這些“大人”,在與罪爭戰時,仍然要靠上帝的恩典,要靠我們不斷的悔改和信靠。這是陪伴孩子一起跟網絡沉溺搏鬥的最好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體驗福音帶來的赦免和屬靈的力量。 所以,雖然在人看來,孩子陷於網絡沉溺是很不幸、悲催的壞事,但對於孩子的信仰,也許是一個上帝藉著他們生命中的“荊棘”和“炎熱”(借用《人如何改變》中的形容)幫助他們成長的途徑。…
-
對於把世界當成自己的家的基督徒而言,他們需要從這世界出來,需要從那個所謂中產階級的夢中醒來,否則終將被資本主義的機器“收編”和“馴服”,迷失了真正的身份。
-
全球化帶來的移民浪潮,正重新塑造世界和人類社會,也迫使基督教會必須重視和推動散居(diaspora)宣教。在今天的普世基督教會裡,散居宣教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宣教類別。
-
主耶穌呼召我們捨己,背起十字架跟從祂。我們被上帝救贖,蒙上帝呼召,歸向祂,並且在每個地方、每個崗位上、每一件事情上為祂而活,好叫我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結出生命與福音的果子,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