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華人教會的今昔和未來(蘇文峰)2024.01.27

本文根據2023928日《使命門徒》播客(Podcast訪談內容並徵求幾位牧長的建議,濃縮修訂而成。

蘇文峰   

 

引言

上世紀的60-70年代,美國的華人查經班(CBSG)和加拿大的華人基督徒團契(CCF)蓬勃發展,逐漸轉型成今日半數以上的北美華人教會。這個進展歷程及所結的果實,在過去二、三十年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普世的華人教會。我們從北美華人教會過去的發展歷程,思考上帝如何使用北美華人教會多元化的組成與樣貌;在歷史、危機與轉機中,帶出對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的想像與期許。 

 

一、 在北美的服事經歷

1970年,我在台灣校園福音團契開始全職事奉;擔任雜誌主編、出版社社長等文字事工,也參與校園事工。1974年我用兩個月時間訪問美國多處查經班、教會和聯合性地區營會。

1980年全家赴美,我在北美事奉有兩大重點:前10年在使者協會,1992年起在海外校園。這兩個福音機構投入跨教會的文字和校園事工,這是我蒙召時領受的異象使命。另一個重點是參與並推動北美華人教會對知識份子的佈道、培訓和牧養。特別1990年以後,主要轉向中國大陸背景的作者和傳道同工,希望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這段時期除了有幾年在賓州蘭城華人教會牧會外,也常去北美、歐亞華人教會和國內的多種營會。藉此盡可能廣面觀察上帝的救恩大工,如何在海外與中國教會歷史中起承轉合。

2013年,我從[海外校園機構]總幹事的職位退休後,服事重點放在線上講道、培訓、講座,製作幾個教會歷史的專題視頻。今後將更專注於教會歷史和靈命塑造的寫作。

 

二、 北美華人教會如何發展成今日的樣貌?

1848年,舊金山附近爆發“淘金潮”。1849年許多華人勞工赴美。

早在1780年代,在加拿大西岸已有第一批華人定居;但主要的勞工移民潮和美國相似,都在19世紀中葉,都是來淘金和建鐵路,大多來自廣東臺山。

1853年,美國第一間華人教會“三藩市中華基督教長老會”設立。

“淘金潮”過去後,華人移工轉向建鐵路、漁業、農業、餐館、洗衣店。

1892年,美國有11個宗派向華僑宣教,成立了10間教會10個機構,約400多人信主。

1950年,第一個以中產階級和留學生為主體的華人獨立教會“紐約中國基督徒團契”在曼哈頓區成立。

1950年代,宗派背景的教會開始建立,當時美國華人教會約70間。

1960年代,華人查經班(團契)在北美各大學的研究生中興起。例如: 1960年在加拿大溫城(Winnipeg)開始的華人基督徒團契;1969年聖荷西州立大學成立查經班,1971年轉型成“基督徒會堂”(CCIC)。

1965年,美國總統詹遜(Lyndon Johnson)簽署新移民法案,每一年提供2萬個歸化名額給各國。這是美國華人教會的一個轉折點:此後,華人教會得到穩定的會友和同工,開始蓬勃發展。1971年,加拿大政府也實行類似美國的多元文化政策,許多華人從香港移民到加囯。

1970年代中期,北美許多查經班(團契)轉型為堂會型教會。

1979年,美國華人教會有366間,查經班150個。

1980年代,北美各地大多數華人教會,已經自立、增長、建堂、宣教,有異象、有使命、有目標、有信仰立場;已建制成有會章、有組織,功能多元化、信徒多齡化的堂會。

上帝在此前20年中,令北美查經班(團契)和教會整合各類人才,裝備百般恩賜,磨煉事奉經驗,迎接下一波來自中國大陸的浪潮。上帝在北美、歐洲、澳紐、日本、韓國和海外各地,都預備了福音據點和人力,在國內的知識份子中則預備了心田。

1990年代,海內外中國學生學者興起了“基督教熱”和移民潮。他們積極主動探索基督信仰,認真查考聖經。這也是全球海外華人教會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1992年10月,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Bush)簽署《1992年中國學生保護法案》(Chinese Student Protection Act of 1992),一次性給予1989年6月5日至1990年4月11日之間抵達美國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和人士永久居留權。據統計,到1998年,共有5萬3千人得到美國綠卡。許多新移民的配偶、子女、父母也隨之來美。

2000年代,每年約有3萬個中國大陸移民到加拿大。

從此以後,北美華人教會的成員、同工和傳道人中,大陸背景人數大量增加,已經超過港臺、東南亞背景的海外華人,也為北美華人教會帶來新的活力。

截至2000年,估計海外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中國學人已超過70萬人。在北美約有10%中國學人信主,超過500人全職事奉,其中約50人牧養教會,其餘在西方宣教團體戓華人福音機構事奉,也有一部份回到中國。

2010年代西方金融危機和中國勢力崛起,北美出現中國小留學生和投資移民潮。

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華人教會的主日聚會、各種營會、培訓方式,改成線上化、年輕化、豐富化,線上聚會常態化。三年疫情解封後,北美和海外各地出現新“潤(Run)潮”,增加許多貧富懸殊、多元背景的新移民和新一代留學生。

 

三、北美今後的可能的轉變

上述各個時期的進展,可以看到上帝有奇妙的預備與計劃。每個事奉上帝的個人和團體,都必須針對不同時期的轉變,迎向事工轉型的挑戰。我們可能預測今後的轉變,未雨綢繆嗎?

1. 上帝在每個時代都預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來成就祂的善工。在北美華人以合同制勞工為主體的前100年,美加兩國許多本地教會的牧長和家庭,以宣教的心志接觸關懷華工。這些基督徒家庭至今仍傳承著自願成為接待家庭(host family)、幫助新來移民和留學生的美德,使無數華人深受其益。

如今日許多海外華人已有能力開放家庭,我們是否該效法這些西方家庭接待的榜樣?

2. 上帝在近代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時期,都進行承先啟後的美事。1940年代中國大學校園事工大復興。上帝選召了許多學生和年輕傳道人,成為1950年代以後中國家庭教會的中流砥柱,另有許多人成爲海外華人教會的領導者。1960年代台灣、香港、新加坡校園團契的興起,又直接影響北美的查經班和團契。1980年代北美教會的建造和同工培育,自動迎接了1990年代的中國大陸學人。2000年以後北美大陸背景的傳道人和同工大量興起,竟是預備迎接新一代的小留學生和新投資移民。

3. 上帝按祂的救恩計劃和時間表導演劇情。我們很難具體預測今後北美、中國和其他華人世界的趨勢,但我們可以像當年的但以理和保羅一樣,在大變局中向父神屈膝,求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引領我們活在當下,把握當下,忠於所託。深信上帝會按祂的時機和美意,收割我們現在流淚撒種的成果。

 

四、北美華人教會的現況和挑戰是什麼?

1. 數目

根據林安國牧師在《今日華人教會》2005年12月號《二百年來的北美教會》一文的資料,2005年美國華人約300萬人,華人教會約1200間。加拿大華人約130萬人,教會354間。

2022年10月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華人教會名錄機構名錄》網站統計,美國華人537萬人,華人教會1883間 。在這些教會中,由查經班轉型成堂會的估計約有一半(參考1);另一半是宗派或資深傳道人(如趙君影、寇世遠、羅文、林道亮、劉富理等牧師)開創的教會。

加拿大華人教會1950年代約30間,1990年代約230間,2021年約405間。2022年10月加拿大《真理報》列出《華人基督教會名錄》,估計加國華人在1950年代約30萬人,2021年約171萬人。

2. 當前的危機(挑戰)

危機1:嚴重撕裂。一些教會內因選舉、倫理、文化議題而分歧失和 。

危機2: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教育體系,導致許多年輕人上大學以後遠離信仰和教會生活。

危機3:中西文化中“以人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侵蝕教會應有的單純忠信之本。例如:成功神學(Prosperity Theology),實用主義(Pragmatism),物質主義(Materialism),行動主義(Activism),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順應主義(Conformism),相對主義 (Relativism),世俗主義(Secularism)等等。

危機4:福音派領袖失敗,包括:男女關係金錢權力等。教會失去了見證,信徒失望灰心。

危機5:兩代之間的代溝。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北美生長的子女,出現文化代溝;在教會的行政管理、領導方式、教會規章、婦女角色、宣教策略、公共議題等方面,因為溝通困難,造成隔閡與張力。

許多年輕人從華人教會出走,因為眼見教會嚴重老化僵化,執守“同鄉會心態”,只求維持華語聚會,失去了原先成立教會的使命感和福音宣教熱忱。

危機6:三年疫情的影響。出現聚會怠惰症、失業、衰老病死、疏離感、信徒流失。

危機7:恐懼不安。擔心中美關係惡化、戰爭衝突爆發,新冠疫情變異,天災人禍頻傳,社會治安變壞 ……

這些危機,必有貫穿其中的主要原因。許多教會使用形成危機的方法去解決危機(例如想用世俗化的方法改變世俗化等)。我們應如何面對?

教會歷史中,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群體,都有不同因素造成的危機,主要來自外在局勢(contextual factor)的變化和內部機制(institutional factor)的弱化。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身體中的各個肢體活潑健康,自然會成長有活力;反之,若不面對“罪”與“病”,必然會日漸虧損(老化僵化,廉價福音,只求速效,治標不治本)。

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個人性和群體性的屬靈復興。唯有聖靈的大能充沛運行,才會使我們走出舒適圈,回歸起初的愛心和活力。唯有不效法這世界,心意更新而變化,才可能看到改變。另外,紮實卻不失活潑、接地氣的聖經教導,和真誠地彼此相愛,仍然是古今不變的教會動力。

復興何時出現,如何出現?其實復興的主權在上帝。我們能做的,只需要忠心殷勤,面對上帝的“工作”和“出手”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3. 可見的契機

契機1:講臺信息。在這烏雲密佈的時局中,世人和信徒都渴求“平安”和“信望愛”的資訊來餵養。馬丁‧路德說過:“當人們面臨死亡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屬靈餵養;通過話語和聖禮來鞏固和安慰他們的良心,並在信心上戰勝死亡”。

契機2:無遠弗屆的網路、新媒體人工智慧(AI)工具。可恰當使用於聚會、查經、講座、培訓、聯絡。

契機3:散居宣教(diaspora mission)。近幾年來自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穆斯林難民大量到北美。他們離開了本地本族父家,比較容易信主。許多西方教會和宣教團體已有成果,可供參考。

此外,面向日漸增加、移動性很高的新潤民,也促使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傳統宣教中拓展散居宣教?若有福音機構或中西教會,提供專業性的宣教策略和資源給華人教會,必然大有功效。就如2010年《洛桑福音運動開普敦承諾》所說:

“我們鼓勵教會和宣教領袖,要認識到全球人口遷移和散居群體所帶來的宣教機會,並加以回應,制定策略性的計劃,集中力量培訓那些蒙召要在這些群體中服事的人們……”。(參2)

契機4:宣教心。宣教教育及短宣和長宣,已經在北美教會中相當普及,與20年前相比,有極大的進步。

契機5:慈惠關懷。許多年輕人很樂意參與義工和服務隊,扶助社區中的弱勢群體。這是吸引年輕人進入教會,操練恩賜的一種可行方式。

契機6:在家庭中傳承信仰。面對混亂不堪的性別、婚姻、親子關係,基督化家庭與教會,是力挽狂瀾最重要的培育基地,也是兒女孫輩在亂世中的避風港。基督徒父母和長輩務必用心在家庭中,教養敢於逆流而上的下一代神國子民。這是參與大使命的一大步!(參3、4)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family-4295385_1280-1024x682.jpg

 

五、北美華人教會的未來(期許和想像)

1. 使命感

(1)期待海外出身和中國大陸背景的基督徒,在基督裡成為一體。願我們憑信心,共同預備中國大陸最近的將來,在福音和宣教上更開放更自由的遠景。

(2)北美華人教會,超越民族中心的傳統思維,主動與神國眾教會(包括西方、東方、非洲等)共同攜手,承擔普世宣教的使命尤其在散居宣教方面海外華人教會可以成為跨文化宣教的實習工場,成為主流社群與非主流社群的聯結者,進而與其他族群攜手同行。

過去王永信牧師在“西元2000年福音遍傳運動”、大使命中心、新東歐歸主、“傳回耶路撒冷”等事工,是美好的先鋒和榜樣。曾任海外基督使團的國際總主任馮浩鎏牧師,台灣華神院長戴繼宗牧師等,也在中西教會的聯結上貢獻良多。

2. 組織架構

(1)聯結。上下聯結(線上線下);中外聯結(華人與友人);內外聯結(國內和海外)。

(2)合併。已經嚴重老化的教會,可考慮合併或成為小型聯會(association)模式。在賓州費城已有成功的實例;加拿大和美國的華人宣道會聯會,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等,也有很好的經驗。當然,合併會涉及神學背景、領導、財務、決策等等問題,但並非不能解決。有些華人福音機構或神學院,也可以同樣考慮。

(3)進入社區(community )。華人教會的英語堂會,不一定要強調華人(Chinese Church)的名稱,應該向不同族群開放,並且多與本地其他英語教會合作,先從宣教和關懷事工做起,漸漸融入北美主流教會。就如《使徒行傳》中的純猶太人血統教會,漸漸結合非猶太人的屬靈血統,幾百年後自然的融合成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大公教會

今後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教會,如果繼續有講華語的第一代移民和留學生加入,會繼續存在,傳承華人教會在海外的橋梁性使命;一方面佈道、牧養習慣用華語的會衆,另一方面推動向中國大陸和本地跨族群的宣教。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第二、三代子孫,除非有些人回歸祖國、認祖歸宗,否則必然走向與初代教會相同的歷史軌跡,融入以純正福音為共同基礎的神國教會。

3.慎思明辨

願今後北美教會出現內部的分歧或衝突時,都順從聖靈保惠師的引導,有智慧分辨:這是基要或次要(essential or non-essential)的問題?我們的衝突是因為原則性或偏愛性( principle or preference)的選擇嗎?

例如:《使徒信經》第一句“我信上帝(神God)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這是基要真理。但God譯成中文時,應使用“神”或“上帝”, 可以彼此尊重。就如1853年出版《代表譯本》中文新約聖經的過程中,英國和美國聖經公會有不同看法。經過多次討論後,決定各自出版;目標相同,用詞不同。這項決定成為1919年《和合本》的先例。

衷心期望華人教會能“在基要的事上,合一(unity);在次要的事上開明(liberty);在一切的事上相愛(charity)。”

 

結語

我們都正在合演上帝救恩大故事中的重頭戲,上帝已賦予北美華人教會今時本地的劇本和角色。願我們把握時機,不在乎演技,只求盡心盡力,將成果交給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基督。

 

參考資料

  1. 關於美國華人教會由查經班轉型成堂會的歷史,請參考:蘇文峰編,《大洋彼岸的長河——美國華人查經班回顧與展望》,(洛杉磯:海外校園機構,2015年)。陳依範,《美國華人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84)。
  2. 基甸,《聖經裡的散居宣教》,2021年4月6日,《擧目》。
  3. 蘇文安《這代到那代傳揚你奇恩——基督化家庭信仰傳承》,(臺北:天恩出版社, 2022)。
  4. 喬修.馬維希爾,《刻意的基督徒祖父母》,李佩玲、張宇莉譯,(臺北:真哪噠出版社, 2022)。

 

作者為[海外校園機構]創辦人。

3 responses to “北美華人教會的今昔和未來(蘇文峰)2024.01.27”

  1. Grace Avatar
    Grace

    謝謝蘇牧師,謝謝恩主!求主憐憫保守我們,求主赦免我們。但願更多的人尊崬主!更多的人認識主!

  2. Hannah Tse Avatar
    Hannah Tse

    請問蘇牧師: 在文章的「危機4. 福音派領袖失敗…….」
    為甚麼单指”福音派” 呢? 其他宗派領袖就没有這問題?

    謝謝.

  3. Jiming Lindal Avatar
    Jiming Lindal

    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